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平凡中的伟大践行——傅华微信里的雷锋精神坚守 (一百八十六)
详细内容

平凡中的伟大践行——傅华微信里的雷锋精神坚守 (一百八十六)

时间:2025-08-17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6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轴徐徐展开的精神长卷,细腻勾勒出一位老党员对雷锋精神半个多世纪的执着追随。从“学雷锋成为人生职业”的生命自觉,到“真学实做”的践行智慧;从对乔安山、雷孟宣等传承者的敬重,到对雷锋精神世界性意义的深刻认知,这些朴实的文字背后,是一颗与雷锋精神同频共振的赤诚之心,展现出平凡生命在坚守中绽放的非凡光彩。


图片1.png

傅华和大学好友张铁成(右)在内蒙古留影  佚名摄


一、生命与使命的融合:学雷锋成为生存方式


“学雷锋、做好事已经成了我的人生职业、生活习惯。”傅华的这句话,道尽了54年坚守的精髓。1963年,在雷锋式解放军战士的引领下,10岁的他响应毛主席号召步入学雷锋行列,这份最初的追随,历经岁月淬炼,最终内化为生命的本能。对他而言,学雷锋早已不是刻意的道德实践,而是如吃饭睡觉般自然的生存方式——这种融合,让“做好事”突破了功利的算计,抵达了“心里欢喜且踏实”的精神境界。


他深知雷锋的伟大在于“平凡中的坚持”:“雷锋做的事普通人也能做,但未必能坚持一辈子。”这种认知让他的践行有了清晰的坐标——不追求惊天动地的壮举,只专注于日复一日的点滴善举。54年来,他照顾五保户、修筑“雷锋桥”、救助危难者……这些事单看或许平凡,串联起来却成就了“属于平凡人的辉煌”。正如他所说:“雷锋精神不是高不可攀,人人都能学到做到”,关键在于能否将“一时的感动”转化为“一生的行动”。


即便面对“世风变化”的考验,他依然“恪守精神家园”,这份清醒与坚定,让他在友人评价“难不糊涂”时,能坦然回应“人生无悔”。这种坚守不是顽固的固执,而是历经世事后的价值笃定——当“学雷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外界的纷扰自然无法撼动内心的秩序。


二、“真学实做”:精神传承的核心密码


“践行雷锋精神,关键在于‘真学实做’。”这四个字是傅华54年实践提炼的“真经”。在他看来,“真学”是“让雷锋精神入脑入心、融化在血液中”,而非停留在口头上的附和;“实做”是“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而非形式主义的表演。这两者构成的闭环,正是雷锋精神得以传承的关键。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续写“雷锋日记”  文静摄


“真学”的要义在于心灵的共鸣。傅华“看到雷锋的名字就感觉亲切”,这种情感联结源于对雷锋精神内核的深刻认同。他反复强调雷锋“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份认知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局限,看到了雷锋精神作为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对善的追求、对他人的关怀、对责任的担当,这些正是文明共通的精神养分。正因如此,他能在雷锋事迹中持续汲取力量,让“真学”成为终身的精神滋养。


图片3.png

1991年12月3日在北京傅华与雷孟宣在一起  白森涛摄


“实做”的精髓在于行动的落地。作为党员,他坚持“带头学雷锋,争当人民勤务员”;作为教育者,他向学生讲述雷锋战友乔安山的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播撒种子。他推崇雷孟宣“倾注一生传播雷锋精神”,自己也身体力行:54年续写350万字“雷锋日记”,退休后仍活跃在宣讲一线。这些“实做”的坚持,让雷锋精神从抽象的理念变成具体的生活,从历史的记忆变成当下的实践。


三、传承者群像:精神长河的接力赛


傅华的精神世界里,始终有一群同行者。乔安山、雷孟宣、郭明义……这些名字共同构成了雷锋精神传承的生动群像,让他深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敬重雷锋战友乔安山“50多年始终践行雷锋精神”,虽因错过见面机会而遗憾,却将其事迹作为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在他看来,乔安山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雷锋牺牲的真相”,更在于用沉默而持久的行动证明:雷锋精神的传承,未必需要聚光灯,默默坚守同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低调的伟大”,与他“低调做人做事”的原则高度契合,成为精神共鸣的重要基点。


他与雷锋堂兄、“中国好人”、湖南雷锋纪念馆原馆长雷孟宣“因共同理想成为知心朋友”,两位老人虽久未见面,却在各自岗位上为传播雷锋精神奋斗。这种跨越空间的默契,印证了雷锋精神的凝聚力——它能将素昧平生的人联结在一起,形成跨越代际的精神共同体。傅华期待与他们相见,实则是对“精神同盟”的珍视,对“不是孤军奋战”的确认。


在他眼中,这些传承者都是“雷锋精神的当代注脚”。他们的存在证明:雷锋精神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只是以不同的面貌继续生长;它的传承也不是单一的复制,而是在“真学实做”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四、党员的担当:从个人践行到社会引领


“作为党员,我要带头学雷锋,传播正能量。”傅华的这句话,点出了他践行的另一个维度——个人的坚守之外,更有作为党员的使命担当。在他看来,学雷锋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行,更是共产党员践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所在。


图片4.png

傅华在白师历史文化学院作《践行雷锋精神 培育高尚品德》讲座  佚名摄


这种担当体现在对“人民勤务员”身份的坚守上。从中年时承诺“让党旗更鲜红”,到老年时誓言“做名副其实的人民勤务员”,他始终以雷锋为标杆,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日常。贫困时高息借钱救助梁家女孩,病中仍坚持给学生们上课,这些选择背后,是党员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不是喊口号,而是在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


这种担当更体现在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上。他深知“做好事要学雷锋,做好人要像雷锋”,这种倡导不是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而是以“54年真学实做”为底气的现身说法。他向青少年讲雷锋故事,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播撒“向上向善”的种子;他宣传郭明义、乔安山的事迹,不仅是赞美他人,更是呼唤更多人加入这场“精神接力”。


傅华2017年6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生命的温度与精神的厚度。从个人与雷锋精神的不解之缘,到“真学实做”的践行智慧;从对传承者群像的敬重,到党员的使命担当,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雷锋精神的伟大,在于它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平凡中成就不凡;它的生命力,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真学实做”的坚守与传承。当更多人像傅华这样,将雷锋精神融入生命,平凡的日子便会闪耀出伟大的光芒,社会也将因这份坚守而更加温暖。(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报底sdlfw.zglfbs.com.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