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初心致远方:傅华微信中的信仰与行动 (一百八十九)时间:2025-08-22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7月的微信语录,如同一股清泉,流淌着一位老党员对信仰的赤诚与对生活的热忱。从20年不懈追求入党的执着,到“逼自己一辈子”的自我砥砺;从对“真实是新闻生命”的坚守,到对“好人合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期盼,这些朴实的文字背后,是一颗历经岁月打磨却愈发纯粹的初心,展现出信仰支撑下生命的韧性与广度。 傅华老师在前郭县哈萨尔小学作学雷锋事迹报告 冬梅摄 一、信仰的淬炼:二十年追求中的党性自觉 “写了25份入党申请,20万字思想汇报,历经20年不懈追求”,傅华的入党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党性修养教材。这份执着不是盲目的执念,而是对“成为党的人”这一信仰的深刻认同。入党后“每半年写一份思想汇报”的坚持,更显其党性修养的自觉——对他而言,党性不是一次性的宣誓,而是需要终身滋养的精神根系。 这种自觉体现在对理论学习的较真上。他强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反反复复、原原本本读原文”,推崇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精神。这种“求真”态度,让他的理论学习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桎梏,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正如雷锋“通过刻苦学习提升思想境界”,傅华也在持续学习中不断校准人生方向,让信仰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他对党员身份的珍视,更体现在“带头践行”的担当上。“传播正能量关键在带头”,这句朴素的话道破了党员示范作用的真谛。从41年用雷锋精神育人,到54年坚持做好事,他的行动始终走在言语之前——这种“做在前”的自觉,正是党性修养最生动的体现:党旗的鲜红,要靠每个党员用实干去维护;党的形象,要靠点滴行动去塑造。 二、精神的自洽:困境中的生命哲学 “人活在世都不容易,尤其对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傅华的这句话透着历经坎坷后的通透。54年学雷锋路上,他遭遇过误解,经历过磨难,却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自洽的背后,是一套成熟的生命哲学。 他深谙“自控”的智慧:“自然界的天气管不了,但心情好坏可以自己做主。”这种对情绪的掌控力,让他在面对挫折时能“微笑着面对”,在遭遇困境时仍能坚守初心。心脏搭桥手术后仍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家境贫寒时仍能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选择的背后,是“做命运主人”的主动——不被境遇左右,而以信念引领人生。 傅华老师在第二故乡白城留影 冬冬摄 他的幸福观更显纯粹:“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别人幸福,自己快乐。”这种将个人幸福与他人福祉绑定的认知,让他在“牺牲个人利益”时仍能“人生无悔”。当朱奶奶称他为“活菩萨”,当昌家感恩"救命之恩",这些瞬间的温暖汇聚成他持久的精神动力,印证了“好人的幸福观”自有其丰盈的内涵——它不在物质的堆砌里,而在人与人真诚的情感联结中。 “逼自己一辈子”的自我要求,更显其精神的坚韧。这不是自我苛责,而是对“成就最好自己”的执着。从少年时承诺“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到古稀之年仍誓言“坚持到生命最后一息”,他的人生就是一场“自我倒逼”的修行:用54年350万字日记倒逼自己反思,用日复一日的好事倒逼自己坚持,最终在自我超越中抵达更高的精神境界。 三、善意的联结:个体与群体的共振 “我在松原,刘育峰在海口,虽素昧平生却心心相印。”傅华与“海口雷锋”刘育峰的精神共鸣,展现出善意超越地域的联结力。这种联结的基础,是对雷锋精神的共同信仰——正如他所说,“有共同的榜样,就有共同的语言”,这种精神纽带能将素不相识的人凝聚成“知心朋友”。 “中国好人”、“海口雷锋”刘育峰 佚名摄 他推崇志愿者“善小而为,传播大爱”,深知“平凡小事坚持做就不是小事”。这种对“微善”的珍视,让他的行善观摆脱了对"惊天动地"的执念,回归到“点滴小事”的本真。照顾于爷爷、朱奶奶五保户的六年,背残疾女孩过河的两年,修筑“雷锋桥”的近六个小时,这些“善小”的坚持,恰是构成“人间大爱”的基本单元。 更可贵的是,他看到了善意聚合的力量:“好人们团结协作,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合力。”在郭明义及其爱心团队身上,他看到了这种合力的生动样本——当个体的善意汇聚成群体的行动,当零星的火苗连成燎原之势,便能产生“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这种认知让他的行善超越了个人修行,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视野:雷锋精神的传承,终究要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 傅华7月的微信语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生命的温度。从信仰的淬炼到精神的自洽,从个体的坚守到群体的联结,他用一生实践告诉我们:有信仰的人生,即便平凡也能闪耀;有善意的坚守,纵使微小也能汇聚成河。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他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对真善美的渴望,也让我们相信:当更多人以初心为灯,以行动为径,便能共同照亮通向美好的人间正道。(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