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趣话春联时间:2025-02-28 中国雷锋报日照讯(王志坚)中华民族的春节成功申遗,中国年成为世界年,标志着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具仪式感的,而写春联、贴春联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环节。春联不仅蕴含着国人对新春的美好祈盼,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从二零零二年搬入楼房后,家里的春联都是由儿子回来贴。今年儿子一家去外地过年,贴春联的活儿就落在我身上了。乍一回想,我已有二十几年没贴过春联了。贴的过程中,脑海里闪现出小时候写春联、贴春联的趣闻轶事,一幕一幕令我浮想联翩。 (一)写春联 自我记事起,我家的春联从书写到张贴都很讲究,因为我父亲粗通文墨。他早年上过两年私塾,一九四六年参军,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从军七、八年,接受过文化教育,当过指导员,一九五三年退役后,又在村里当过多年的村干部,在他那一代人中算是个有文化的,过年写春联、贴春联从不马虎。每到年关将近时,提前买好红纸,找书法好的人写春联。在当时的汾水村,毛笔字写得最好的当属王老先生。王老先生是民国初年的老私塾出身,书法功底深厚,作品曾得到当时日照县县长徐华的赏识。首届日照县人民委员会(一九五四年由日照县人大代表选举产生)的匾牌,就是徐华(彼时已任职日照县委书记)派吉普车把老先生接到日照县城书写的。 每到过年时,汾水村及邻村有不少的家庭都找老先生写春联,要提前二十几天预约,否则是排不上号的。有的人宁肯排到除夕晚上,也要等老先生写。我曾见过老先生写春联。他个头虽不高,但相当干练,执笔之手指、腕、肘、臂等关节收放自如。我不懂书法,分不清老先生写的是柳体还是颜体,但见字体隽秀,结构严谨,笔划苍劲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写大福字时,毛笔不够大,便到厨房找来刷碗用的饭帚,饱蘸墨汁,挥洒自如,运笔时屏住呼吸,一气呵成,其驾轻就熟的书写方式,那叫一个随性,那叫一个洒脱。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个腊月二十五,是赣榆县柘汪镇的大年集。这天天气不好,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王老先生身披蓑衣、头戴苇笠去赶大集备年货。当他路过集市的一个拐角处,发现在一个四合院的过道房(也叫倒座房)里围了很多人,好不热闹。老先生走上前,原来里边正在写春联,有人负责裁纸,有人负责将写好的春联拿到空地上晾干,还有一人用手抻着纸方便书写,一位年约六旬的长者正在执笔挥毫泼墨,旁边围了一些看热闹的人。老先生在家刚放下笔出来赶集,遇到同行,一时兴起,就往前凑了凑。由于身披雨具,可能影响到了别人,有人不耐烦地说:“你挤什么?”执笔的长者心直口快地说:“你挤到这么近,要不你来写?”老先生觉得话不中听,有点目中无人的意思,再看此人的书法水平也入不了自己的眼,于是便说:“那我就献丑了。” 此时桌上备好的红纸正好是五言对联纸,他从容地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写下一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笔法灵动,如行云流水,一笔一划间无不透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在场能看出点门道的人全都鸦雀无声,面面相觑,执笔的长者被老先生的书法惊到了,双手抱拳,恳请老先生再写几副,并特意将自家的对联纸拿出来请他代笔书写,旁边看热闹的人也纷纷央求老先生给自家写对联,于是执笔的长者亲自安排人为老先生抻着纸,指挥别人将写好的对联拿到一旁晾干。老先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于是把赶集买年货的事抛之脑后,从上午十点多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整整忙活了六七个小时,中间只简单吃了两口饭,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这个场景被汾水村去赶集的人遇见,一时传为佳话,人人都夸赞老先生为汾水村争了光,给汾水人长了脸。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受“破四旧”“立四新”等因素影响,传统内容的春联写得少了,书写水平也不被人们所重视了。但我家还是老传统,备好红纸请别人代写。有人问我,你上了那么多年学,为什么不自己写?每每被问,我都感到汗颜。小学时代没练过毛笔字,手提不起毛笔,枉为书圣王羲之的后世子孙。我有一个发小,姓张,是初中阶段的同学,春节时自己写春联。我佩服他的勇气,字迹不用评说,好在没有错别字,但春联的内容让人不敢恭维。毛主席有首词叫《浪淘沙·北戴河》,充分展现了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浩瀚博大之胸怀,自不必细说。他却从中单单摘取“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两句作为春联用,让人啼笑皆非。对他们家人来说,只要门上贴上红彤彤的春联,就觉得喜庆,就有了过年的感觉。 (二)贴春联 春联写好后,贴春联也是个细功夫。很多地方对时间有要求,要在除夕的上午十点至十二点之间,阳气最盛的时候,全家齐动手,取全家团圆之意。在我们汾水那一带则另有讲究,除夕那天贴上春联,全家就不得外出,外人也不允许进来,全家齐心协力地忙年夜饭,所以贴春联的时间不能过早,要把春节前所有事务都处理好,一般在午后两三点钟贴。我们一家在汾水村原址居住时,有三间堂屋两间厨房,院墙高约两米,大门楼子之下有两扇木制大门,进大门两米半左右是影壁墙,两面都用白石灰抹平。因为大门和影壁墙朝外,贴春联时要格外注意,用尺子量好春联的长宽,每扇大门上的春联左右居中,靠上留余十公分,两扇门上的春联必须对称。量好位置之后,用刷子把糨糊均匀地刷在门板上,上联贴右,下联贴左,先慢慢粘上,调整好位置,用笤帚轻轻扫过,再慢慢压实。扫的时候不能用力过猛,否则容易赶出皱褶来,影响美观。影壁墙上的大福字,则是左右居中靠上贴。院内其他门上的春联,也是这样的贴法,必须做到一丝不苟。贴完后,看着那中国红的春联,感觉整个庭院焕然一新,熠熠生辉。 很多人贴春联时不注意区分上下联,两联随便贴。我们生产队里有位张姓邻居,按辈分我管他叫叔。此叔没上过学,为人老实,生性木讷,说话时口齿不灵便,两只眼睛忽闪忽闪,大而无神。六十年代中期他刚结婚分家,借住在生产队用来做粉条的三间破草房里。公房无人管理,门和窗都让人摘掉当柴火烧了,他只好用土坯将窗户砌上,拿木棍扎一个门框,用稻草绳捆上柴草当门用。过春节时买来红纸,找生产队会计写了春联和福字,把媳妇给调好的糨糊刷在春联上,反复比量,觉得有白边的那一侧应该是头儿,既然是头儿,那就应该朝上,至于福字怎么贴,他研究不明白,随便贴吧!福字正贴是标准贴法,倒贴取福到之意,可歪着贴也着实让人看不下去。此叔刚贴完,被另一位邻居看到,不禁哑然失笑,把他喊出来,指出错误。他偏偏还不服气,振振有词地说:“白头是头,头不应该朝上吗?”好在草门贴不牢固,把春联拆下来还能凑合着用。从此生产队里多出一句歇后语:张×贴春联——白头到老。 (三)话春联 自从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诞生以来,春联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千年之久,在春节期间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一副书法水平高的春联,能给人带来清新脱俗的独特艺术享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传统的春联内容被形形色色的政治口号所代替,“福”字不让写,用“春”字或“忠”字来代替,加上书写水平良莠不齐,春联的庄重感和艺术感弱化了许多,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也无法得到彰显。改革开放后,春联的内容再次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毛笔书法的重要性也被人们重新认识,这为我们中国年的成功申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龙去春犹在,蛇来福更多。”春联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习俗,也是穿越千年贯通古今的文化密码。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从书写到张贴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手写春联被机器印刷代替,平房的大门变为楼房的防盗门。但无论怎么变,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我们坚信,这一抹中国红将永不褪色,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编辑:蒋国辉 审核:王凤军 责编:陈有龙 值班:任安广 声明:非经本报同意,本网站文章不得转载,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于时代雷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