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翟元斌专栏
  • 翟元斌‖忠诚: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

    翟元斌忠诚: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与灵魂便是忠诚,即忠于党、 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人民。这一精神特质贯穿雷锋的思想与行动,在时代的脉络里镌刻 下深刻印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审视,雷锋忠诚精神的确立有着双重理论基石。 一方面,源自《共 产党宣言》所奠定的集体主义原则。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的伟大实践,正是这种关系最生动、最具体的呈现。另一方面,扎根于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先 锋队的建党学说,以及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着重强调的

  • 翟元斌 ‖都昌太阳村大学新生“成人礼”现象观察

    翟元斌2020年第五届太阳村大学新生“成人礼”在中国的公益版图上,都昌太阳村以其独特的模式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缩影。它不仅为一批特殊的儿童群体提供了避风港,更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如每年备受关注的大学新生“成人礼”,将慈善关怀延伸至受助者的成长全过程。本文在系统梳理都昌太阳村的基本属性,追溯其“成人礼”活动的起源与发展,启发人们理解这一公益实践的核心价值与社会意义。一、都昌太阳村:一个承载特殊使命的民间慈善机构都昌太阳村,其正式名称为都昌县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坐落于江西省

  • 时晓云 翟元斌‖ 抚顺雷锋纪念馆60年铸魂,擎起国家文化地标辉煌

    翟元斌在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中,总有些坐标以其独特光芒辉映时空。抚顺雷锋纪念馆自1964年奠基、1965年开馆以来,作为雷锋精神的核心发源地与国家级文化地标,承载着弘扬雷锋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使命,并被确立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AAAA级景区。六十年来,纪念馆历经1969、1992、2002、2014年四次重大改扩建,展陈内容始终围绕政治忠诚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逐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也从传统讲解迈向高科技互动与数字化传播的新阶段。纪念馆是凝聚几代中国人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不同时代的青

  • 翟元斌‖关于媒体的责任、价值和良心

    翟元斌从雷锋博客批驳国内某有名媒体套用西方话语将雷锋定义为“斜杠青年”,看媒体的责任、价值和良心背景介绍2022年8月15日是雷锋牺牲60周年纪念日,某国内有名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他是“健身达人”、全县第一位拖拉机手......牺牲那年他才22岁》的文章,将雷锋描述为“妥妥的‘斜杠青年’”,即用“健身达人”“拖拉机手”“作家”等多元标签定义雷锋。这一表述引发争议,翟元斌(雷锋博客博主)8月16日,第一时间在《今日头条》发表《不要用“斜杠青年”这种美式话语定义雷锋》,指出此举将雷锋精神“世俗化”“西方化”,可能

  • 翟元斌 徐明 ‖当代雷锋庄仕华与郭明义比较研究

    翟元斌徐明学雷锋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以来,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与成熟,雷锋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同志以“螺丝钉”精神闻名,他始终强调“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将个人的平凡工作与国家的宏大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与拓展。进入新时代,雷锋精神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岗位奉献,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例如无私奉献、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和艰苦奋斗等。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现,也对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深

  • 翟元斌‖雷锋精神发祥地抚顺推动《雷锋》杂志创刊的历史性贡献

    翟元斌青焱(时代雷锋网):2015年7月24日,《雷锋》杂志在北京正式创刊,旨在弘扬雷锋精神、传播雷锋文化,填补了中国学雷锋活动开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专业传播载体的空白。《雷锋》杂志创刊与全国范围内学雷锋活动的长期实践密切相关,而抚顺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在雷锋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自1960年雷锋随部队来到抚顺,这座城市始终作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的策源地和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持续推动全国学雷锋活动实践。例如,抚顺开创了多个全国“学雷锋第一”的先例,形成了深厚的雷锋文化资源。

  • 翟元斌‖伊宁《致敬新时代雷锋》雕塑落成: 矗立的精神丰碑与时代价值

    翟元斌伊宁市汉宾公园落成的《致敬新时代雷锋》雕塑,作为新疆伊犁地区打造雷锋城的重要文化载体,不仅是一尊艺术作品,更是城市精神建设的里程碑。这座由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田奎玉创作的9米高青铜雕塑,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空间叙事,将雷锋精神与伊宁市的城市文脉深度融合,为多元交汇的文化之城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雕塑的落成标志着伊宁市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构建城市精神标识方面的创新实践,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在边疆地区的生动诠释与传承平台。一、雕塑艺术形式对雷锋精神的当代转译《致敬新时代雷锋》雕

  • 翟元斌‖城市文脉的当代艺术转译 ——田奎玉雕塑作品《致敬新时代雷锋》创作理念探析

    翟元斌当青铜史诗与城市文脉相遇,田奎玉教授以9米高的《致敬新时代雷锋》雕塑,在新疆伊宁的城市肌理中镌刻出时代的精神坐标。这件突破传统纪念碑美学的作品,通过精密的视觉转译系统,构建起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精神传承的三维对话空间。部分设计图一、青铜躯体的史诗叙事雕塑选用铸青铜材质,这种材料自带的历史厚重感与新时代雷锋人物形象的永恒性形成互文。铜锈的氧化过程恰似时间流逝,暗喻着历史记忆的沉淀,演绎着有限与无限的哲学命题。人物昂首阔步的姿态与前倾的动态平衡,在物理学上构成不稳定却充满张力的瞬间,在重力与动势

共有9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