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载深情,丹心润心田 ——傅华老师用爱点亮青年心灵之光 (七十一)时间:2025-05-22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教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温暖的瞬间,如璀璨星辰,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傅华老师22年前写给张国海的这封信,便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这封情真意切、饱含着师长关怀与智慧的书信,不仅是对张国海的一次思想引导,更是傅华老师以言传身教传承育人使命、弘扬正能量的生动写照。 傅华在松原镜湖公园留影 冬冬拍摄 傅华老师在信中首先真诚地向张国海介绍自己的出身与经历。他坦言自己出身农民家庭,与张国海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这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情感共鸣的桥梁。他讲述自己在贫困中成长的经历,从自然灾害时期的饥饿,到求学路上的艰辛,再到工作后生活的清贫,这些真实而质朴的故事,让李国海明白,生活的苦难并不可怕。傅华老师用自身经历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念:出身贫寒不应成为自卑的理由,反而能成为砥砺前行的动力。他的父亲虽然没有留下物质财富,却给予了他善良、忠义、诚信、奉献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如同明灯,照亮了傅华老师的人生道路,也为张国海树立了精神榜样。 “人,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有理想、有追求。有理想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有追求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傅华老师的这句话,如黄钟大吕,敲响在张国海的心中。在得知张国海面临思想困扰后,傅华老师放下手头工作,连夜写信,这份急切与关切,彰显出他对学生成长的高度责任感。他深知,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上的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可能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傅华老师以农民的身份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农民的价值与农村生活的意义。他告诉张国海,“没有农民便没有这个世界,没有这个社会的现代文明”,让张国海重新审视自己的出身,树立起对农民身份的自豪感。他强调“苦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肯于吃苦,愿意吃苦,苦中有甜。能吃苦才会有出息,才会有作为”。鼓励张国海将生活的苦难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傅华老师列举毛泽东、公方彬等出身农民家庭却成就非凡的人物,用鲜活的事例向张国海证明,出身不能决定命运,只要有志向、肯努力,就能创造人生的辉煌。这些例子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激发了张国海的斗志,让他明白自己也有改变命运、实现价值的可能。 傅华老师在读自己写过的“雷锋日记” 冬冬拍摄 在信中,傅华老师还敏锐地察觉到张国海可能存在的攀比心理和自卑情绪,他语重心长地劝导张国海“和那些出身‘富贵家庭’的子女不要比。要比就比理想、比志向、比学识、比美德、比未来、比将来看谁对国家贡献大”。这不仅是对张国海个人心态的调整建议,更是在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物质的诱惑和攀比之风容易让青年迷失方向,傅华老师的这番话,如同清醒剂,让张国海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的充实和对社会的贡献。他提醒张国海“自暴自弃会毁掉一个人的,会断送自己的美好前程”,用严肃而关切的话语,唤醒张国海内心的斗志,防止他因一时的困境而放弃自己。 傅华老师不仅关注张国海个人,还希望他能将积极的想法传递给朋友们。他深知,青年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带动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引导张国海去帮助身边的朋友,傅华老师实际上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让正能量在青年学生中得以传播和扩散。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傅华老师的教育智慧和长远眼光,他不仅要帮助一个学生走出困境,更希望通过这个学生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青年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 当张国海的父亲怀揣2000元钱到校感谢傅华老师时,他婉言拒绝,并表示“只要孩子想开了、能健健康康地成长,那我就放心了。帮助你教育、引导孩子的事,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用感谢”。这番朴实的话语,再次展现了傅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心中,学生的成长和幸福远比物质回报重要得多,他将教育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不计得失,默默付出。 傅华老师写给张国海的这封信,是一份珍贵的精神礼物。它承载着师长的关爱、智慧的启迪和信念的传递。在这封信中,傅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和智慧,为张国海拨开思想的迷雾,指引前行的方向。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精神。这封信不仅改变了张国海的人生轨迹,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境界和伟大情怀,激励着更多人在教育的道路上坚守初心,用爱与责任点亮更多青年的心灵之光。 文后附傅华老师写给张国海小朋友的一封信 张国海小朋友: 你好! 你和我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信,对我你可能听说过,并不感到陌生。我是前郭县深井子镇中学一位普通德育教师,我叫傅华。我出身农民家庭,和你一样。说心里话我为我的家庭出身感到骄傲!因为我有一个好父亲,是他教会我做人做事 。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善良、忠义、诚信、勤俭、忍耐、吃苦耐劳和乐于助人等许多美德。2000年春节,90岁高龄的父亲因病辞世,生前他没有给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留下一丝一毫物质财富,但他老人家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受益无穷!可以实话告诉你,我出身贫寒,早在五、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挨过饿;上学读书时吃过许多苦头;参加工作后,生活又十分清贫,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我并没有产生自卑感,相反倒增强了我的自信心。现在为实现我少年时代心中的“梦”,正在加倍奋斗,正在自己早已选择好了的人生道路上迅跑!人,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有理想、有追求。有理想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有追求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我愿为崇高的人生理想奋斗终生,努力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在奋斗中,即使人生坎坷,历经磨难。但我无愧无悔!更何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国海,我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深井子中学任教,屈指一数已有25个年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深井子是我的第三个故乡。我热爱我从事的事业,我热爱青少年学生,我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对这里的人非常有感情。你是咱们深井子镇火龙地的人,我们是老乡,我们是朋友。既然是老乡、朋友,就多了一分牵挂,多了一分厚爱。本月26日早晨,我在深井子车站碰到了你父亲,他急急忙忙想去前郭办事,回来想找我。真巧,也是缘分,我们在车站见面了。他哭诉了自己的苦恼与不幸,求我帮他做做你的思想工作。实际不是“求”,这是我的责任!当我知道你的情况后,非常着急,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连夜给你写了这封信,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你参考。 国海,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青年,上边谈到的有关我的情况,你一看就知道其良苦用心。你和我一样都是农民子弟,生在农村。农民有什么不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农民便没有这个世界,没有这个社会的现代文明。农村苦,没啥!苦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肯于吃苦,愿意吃苦,苦中有甜。能吃苦才会有出息,才会有作为。吃苦耐劳是人的美德。相对于别人来说,我们很穷。穷,不可怕!怕的是没志气!人穷志不穷。只有志不穷,才能学到真本事,才能为家乡父老乡亲们争光,才能报效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想当年,农民的儿子毛泽东“身无分文,心怀天下”。一生勤学苦斗,创造了千秋伟业,成为了“一代天骄”;八十年代,沂蒙山区农民的儿子公方彬,二十刚出头,就成了“中越反击战的英雄”,名扬全国。现在已著作等身,成了我国著名的教育艺术家。现任职于中国军事科学院。他全凭着自己的能力、才华创造了人生辉煌!我有幸曾两次在北京与他见面,他对我讲:“傅华老师,农民的儿子除非不出息,出息了就不简单!就了不起!”事实上古今中外有大作为、有大出息的往往都是那些出身“贫寒家庭”的苦孩子、穷孩子。从一定意义上讲 “贫寒”不是耻辱,而是财富。国海,作为农民的儿子,四年前你凭着自己优异成绩考取了A城全国某名牌大学,你已经为家乡争得了光荣;现在我希望你继续努力,发奋读书,争取最佳成绩!向家乡父老、向党和人民再交一份合格的答卷。我相信你能行! 国海,和那些出身“富贵家庭”的子女不要比。要比就比理想、比志向、比学识、比美德、比未来、比将来看谁对国家贡献大!要增强自信心,去掉自卑感,防止思想偏激走极端。自暴自弃会毁掉一个人的,会断送自己的美好前程。作为你的老乡、朋友,我由衷地说了上述一些心里话,希望你能听进去;希望你能尽快地摆脱思想苦恼,千万不要犯“傻”!要马上振作起精神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学习生活中去!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努力拼搏!作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也希望你将我的想法告诉你的朋友们,都要想开些。我希望你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国海,因时间关系,先谈到这吧。盼你来信!我等待着。祝你进步! 谨此 祝好! 你的老乡、朋友:傅华 2003年8月26日(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