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里的精神丰碑:傅华老师学雷锋事迹的多维传播与时代回响 (七十五)时间:2025-05-22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2002——2013年这11个春秋里,电台、电视台的镜头与笔触,如同一束束聚光灯,照亮了傅华老师践行雷锋精神的光辉足迹。从地方媒体到中央电视台,从传统电视节目到网络平台,众多报道如涟漪般层层扩散,将傅华老师的事迹与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不仅见证了一位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更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傅华老师在松原留影 冬冬拍摄 2002年,是傅华老师事迹广泛传播的起点。3月5日,松原电视台《新闻热线》播出专题片《塑造灵魂的人》,以细腻的镜头语言,首次将傅华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呈现在观众眼前。此后,松原电视台、吉林卫视等媒体相继发力,推出《托起雷锋“魂”的人——付华》《付华学雷锋》等一系列专题报道。这些早期的报道,如同基石,为傅华老师事迹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媒体记者深入傅华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记录下他在乡村教育岗位上关爱学生、助人为乐的点滴日常。他组建学雷锋小组、资助贫困学生、用德育课滋养学生心灵的故事,通过镜头和文字,走进了大众视野,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雷锋精神在一位普通教师身上的鲜活体现 。 随着时间的推移,傅华老师的事迹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增强。2004年3月5—6日,中央电视台(12)“新闻观察”栏目播出专题片《草原上的活雷锋——付华》,这一国家级媒体的报道,如同强劲的东风,将傅华老师的事迹推向了全国。节目中,傅华老师在草原深处默默奉献的形象,与雷锋精神的内核完美契合,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关注与感动。他不仅是松原、吉林的骄傲,更成为了全国学习的榜样。此后,媒体对傅华老师的报道更加多元和深入,从关注他日常的善举,到聚焦他在德育工作上的创新探索。《“德育订单”进农家》、《德育教育有新招》等报道,展现了傅华老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德育工作与农村实际相结合,通过“德育订单”等形式,为乡村孩子带来精神的滋养,进一步凸显了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傅华老师在松原留影 冬冬拍摄 在众多报道中,傅华老师在德育领域的独特贡献成为重要亮点。2002年12月14日,松原电视台《新闻视野》播出专题片《特殊的门诊》,介绍“付华德育门诊”。这一创新的德育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倾诉心声、解决困惑的平台。傅华老师以耐心和智慧,化解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烦恼,成为学生们心中的“心灵导师”。媒体通过对“德育门诊”的报道,让更多人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傅华老师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努力。此外,傅华老师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事迹同样引人注目。2005年,《新文化报》报道《德育老师“网聊”救下轻生者》,吉林公共“直播吉林”栏目播出相关专题片,展现了他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挽救学生生命、传播正能量的事迹。在网络时代,傅华老师积极探索德育新途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与时俱进。2006年7月2日、7月9日松原电视台“沟通”栏目播出人物专访——《付华本色》上、下两集电视专题片,报道傅华老师几十年来学雷锋、做雷锋的心路历程。 这些报道不仅展现了傅华老师的个人事迹,更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傅华老师是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他的事迹激发了人们向善向上的热情,在松原、吉林等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许多人受到傅华老师的感染,纷纷加入到做好事、献爱心的行列中,为社会增添了温暖与正能量。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傅华老师的事迹是一本生动的教材。他在乡村教育岗位上的坚守,以及在德育工作上的创新实践,为同行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努力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日常教育中。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傅华老师的事迹是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他的精神如同一股清流,提醒人们不忘初心,坚守道德底线,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地方到中央,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平台,11年间众多媒体对付华老师的报道,构建起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体系。这些报道,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傅华老师的事迹与精神,通过媒体的传播,超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雷锋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岁月里,傅华老师的故事将继续被传颂,在他身上所集中体现的雷锋精神,也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光芒 。(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