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恩似海,情牵岁月——傅华与新立小学的深情往事 (八十一)时间:2025-05-26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和事,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记忆的天空。傅华老师在新立小学担任民办教师的五年,是他教育生涯中一段熠熠生辉的岁月,更是他与孩子们结下深厚情谊的珍贵时光。这段岁月里,他以无私的奉献、深沉的爱,书写了一曲动人的教育赞歌,而上大学和孩子们离别时那一幕幕依依不舍的场景,更是成为了他与孩子们心中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 1975年傅华与新立公社在前郭县党校学习同志合影,前排左一傅华 佚名拍摄 五年的时光,傅华老师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新立小学的孩子们身上。他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节假日、寒暑假也不曾停歇,奔波在家访的路上。他踏遍新立大队四个自然屯,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只为给予他们更贴心的关怀与教育。他无偿为差生补课,耐心地辅导每一道难题,用鼓励的话语点燃他们学习的信心;他用心做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像一位知心朋友般倾听他们的烦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他对贫困学生慷慨资助,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希望。他曾冒着暴风雨抢救学生的生命,那坚定的身影在暴风雨中成为了学生们最坚实的依靠;他背着残疾学生孙广英接送上下学过东大河,两年如一日,用脊梁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他自筹木料,还带领全班50多名学生,利用周日休息时间,搭建起了那座被当地老百姓誉为“雷锋桥”的小桥,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奉献的种子。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善举,虽然只是简单提及,却足以让人感受到傅华老师那颗炽热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傅华老师在写日记 佚名拍摄 然而,天下无不散之宴席。1978年,傅华老师因求学不得不离开新立小学。得知这个消息后,孩子们的心中满是不舍与难过。离别的那一天,空气中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孩子们早早地聚集在傅华老师的家门口,有的扯着傅华老师的衣襟,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嘴里不停地喊着:“傅老师,不要走!”那一声声稚嫩而又充满哀求的呼喊,如同一把把重锤,敲打着傅华老师的心房;有的则堵在门口,用期盼的眼神望着傅华老师,再三央求他留下来,他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就此停驻,让傅老师永远陪伴在他们身边。傅华老师看着眼前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心中满是不舍与愧疚,泪水也在眼眶中打转。他俯下身,一一抚摸着孩子们的头,哽咽着安慰道:“孩子们,老师也舍不得你们,但老师去学习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教你们呀!” 后来,学校领导和同事赶来,经过再三劝说,才暂时解了围。学校特意给了孩子们一节课时间,让他们话别傅华老师。孩子们簇拥着傅华老师,一步一步地走着,送了一程又一程。一路上,大家都默默无语,只有轻轻的啜泣声在空气中回荡。傅华老师看着这些与自己朝夕相处了五年的孩子们,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想起了课堂上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想起了课间与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的欢乐场景,想起了帮助孩子们解决困难时他们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清晰,每一个瞬间都是那么珍贵。 傅华老师《书信汇集》 冬冬拍摄 多年后,傅华老师翻阅《书信汇集》,看到了1978年7月2日自己在白城师范学院政史系读书时写给新立小学小朋友们的那封信。信中,他倾诉了对孩子们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新立小学的深厚眷恋。他将孩子们视为“新中国的主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要珍惜时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实心实意学雷锋,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还以自己为例,鼓励孩子们要有勇气追求梦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字里行间,满满都是他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 重温这封47年前的书信,傅华老师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如潮水般涌来,虽然因篇幅和时间关系,无法将所有的回忆都一一诉说,但那份与孩子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却如同陈酿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醇厚。傅华老师与新立小学的孩子们,用五年的时光共同谱写了一段充满爱与温暖的篇章,而离别的不舍与书信中的牵挂,更是为这段篇章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这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情,将永远镌刻在彼此的心中,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前行,也激励着傅华老师在教育与奉献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