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名家专栏 >>翟元斌专栏 >> 翟元斌‖定义邛崃籍企业家杨兴良的意义
详细内容

翟元斌‖定义邛崃籍企业家杨兴良的意义

时间:2025-03-26     作者:翟元斌【原创】   阅读


翟元斌2.png


翟元斌


一、关于什么是“定义”的深度解析


“定义”是人类认知和沟通的基础工具,其本质是通过语言或符号对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本质属性进行精准描述与边界划定,目的是消除歧义、建立共识。以下从哲学、逻辑学、实践应用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哲学视角:定义的本质与功能


  1. 揭示本质属性


亚里士多德提出“属加种差”定义法,例如“人是理性的动物”(“动物”为属,“理性”为种差)。定义需精准捕捉对象的独特属性,例如定义‘邛崃企业家杨兴良’时,应突出其‘南宝山镇背景’‘环保工程领域的贡献’以及‘慷慨的教育捐赠’等特质。


2. 构建认知框架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定义通过划定概念边界影响人类对现实的认知。例如将杨兴良定义为“社会企业家”而非普通商人,会引导公众更多关注其公益行为而非商业利润。


(二)逻辑学视角:定义的科学方法


  1. 外延与内涵的平衡


外延定义:通过明确对象的具体范畴(例如‘杨兴良担任邛崃市南宝山镇商会副会长,同时为XX环保工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内涵定义:通过揭示其本质特征(即‘凭借产业成功并致力于回馈家乡的杰出企业家’)。


完整定义需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避免陷入循环论证(如“慈善家即持续从事慈善活动的人”)或过于笼统模糊(如“杨兴良被普遍认为是好人”)。


2. 操作性定义


社会科学中的定义需具备可观测性和可测量性,以杨兴良的“社会贡献”为例,可通过量化其捐赠金额(累计超过2000万元)和受益人数(惠及6所乡村学校的师生)等具体指标来明确。


(三)实践应用:定义的社会意义


  1. 身份建构与权力关系


福柯曾言“定义即权力”,社会对个体的定义往往蕴含着价值判断。例如,媒体将杨兴良誉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不仅是对其卓越贡献的认可,也赋予了他参与地方政策讨论的重要话语权。


2. 案例:定义对杨兴良的双向影响


正向激励:被定义为“慈善企业家”后,其商业合作机会增加。


约束效应:社会期待促使其持续捐赠。


总之,定义的本质是认知工具。


定义并非对客观真理的终极描述,而是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认知脚手架。有效的定义需满足三个标准:


  1. 准确性(如区分“杨兴良”与其他同名者);


2. 功能性(如通过定义引导社会价值观);


3. 开放性(允许随认知深化而修正)。


理解这一定义观,能更理性地看待“杨兴良”等案例中定义行为背后的社会机制与个体命运互动。


20a43de8156143579034c3688a9555b2~tplv-tt-origin-web_gif.jpeg


二、如何定义邛崃籍企业家杨兴良


邛崃杨兴良可定义为一位兼具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乡贤典范,其核心特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商业开拓者


他出身于南宝山镇川王村,凭借木材贸易起家,后逐步将业务扩展至机电、环保工程及市政建设等多个领域,成功构建了跨成都、广西、北京等地区的产业布局。以"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为经营理念,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完成从山区青年到企业家的蜕变。


2. 公益践行者


他累计捐赠超过300万元用于改善民生,其中包括227万元用于扩建乡村产业路(宽度由3米增至4.5米),50万元用于修复茶马古道文旅设施,以及50万元赞助体育赛事。


连续多年春节期间,他返乡为高龄老人发放津贴,80岁及以上每人800元,90岁及以上每人1000元,2019年单次支出即达5万元,温暖了同村众多老人的心。


3. 文化振兴推动者


2024年发起"川王杯"诗词朗诵大赛,整合古茶马道文化资源,通过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传承父亲杨克兴"修桥铺路、多行善事"的家训,将红色教育(黄继光/董存瑞故事)融入公益理念。


其人生轨迹呈现"走出去-富起来-返回来"的完整闭环,持续参与家乡建设,形成商业反哺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模式。


4、具备新时代新雷锋特质的“邛崃之光”。(待另文专论)


杨兴良对家乡邛崃市南宝山镇川王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领域,形成立体化乡村振兴支持体系:


  1. 基建升级(累计投入超500万元)


道路网络:2018年自费227万元将原3米宽村道拓宽至4.5米,2022年再捐200万元新建/续建村社道路


文旅设施:投资50万元修复1.5公里茶马古道,增设凉亭等配套设施


环境整治:2022年通过南宝山蜜蜂谷公司推进乡村环境提升工程


2. 民生关怀(年均支出超20万元)


敬老行动:2019年起每年春节为80-89岁老人发800元/人、90岁+发1000元/人,单次覆盖超50人


特殊群体帮扶:2023年向直台羌族村捐赠2万元慰问金


应急驰援:疫情期间迅速组织物资捐赠,虽具体金额未公开,但爱心满满。


3. 文教振兴


教育激励:设立专项奖学金,对考上二本及以上大学生发放奖励


文化传承:2024年发起"川王杯"古风诗词朗诵大赛,冠军奖金2万元,整合茶马古道文化资源


艺术赋能:2022年促成四川省乡村文化书画院捐赠10幅名家作品,并建立文创展示基地


4. 产业造血


企业孵化:2022年成立蜜蜂谷乡村旅游公司,采用"乡贤+村集体+村民"股份制,提供就业岗位30+个


文旅融合:依托"邛崃独库公路"网红路线,开发特色民宿与农业体验项目,2024年游客量同比增长40%


商业联动:作为南宝山商会副会长,积极牵线搭桥,引入广西商会优质资源,成功搭建农产品外销合作桥梁。


其贡献呈现三个显著特征:持续性(2018—2025年持续投入)、系统性(基建-民生-产业闭环)、创新性(首创"公益股"企业架构)。最新动态显示,2025年正推进智慧农业观光项目,拟建设5G物联网茶园。


杨兴良的商业成功对家乡邛崃市南宝山镇川王村及周边区域产生了多维度的辐射效应,其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四大层面:


  1. 经济激活效应


直接投资牵引


累计投入超2.3亿元(含计划中项目),其中:


2亿元康养农业综合体(含生态种植园、游泳池、健身中心等)


300万元道路基建(含茶马古道修复)


1000万元教育专项基金(2024年设立)


就业岗位创造


通过蜜蜂谷公司、康养项目等实体,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20+个,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


产业升级示范


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如5G物联网茶园),推动传统农业向"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转型


2. 社会资本增值


商业网络赋能


以广西南宁总商会成都分会会长身份,促成8家会员企业落地邛崃,2023年实现农产品外销额超5000万元


信用背书效应


其个人商业信誉吸引成都农商银行等机构为南宝山农户提供低息贷款。


3. 文化认同重构


乡贤精神塑造


通过"高龄津贴发放→教育基金设立→文旅IP打造"的持续行动,重构"致富反哺"的乡村价值认同体系


红色基因传承


将父亲教导的"黄继光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2023年资助建设川王村红色文化展馆。2025年为牛角沟“红军村”建设捐赠200万元。


4. 治理模式创新


股份制合作实践


在康养项目中首创"村集体占股+村民占股+企业占股"模式,2024年首期分红户均1.2万元


公益商业融合


蜜蜂谷公司特别设立了"公益股",承诺将年利润的15%定向捐赠给村内孤寡老人照护基金。

28447894685f475a903303c72b4c74ba~tplv-tt-origin-web_gif.jpeg

他的商业成功构建了从个人资本到产业资本,再到社会资本的转化链条,并于2024年荣获《中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研究》收录,树立了"新乡贤驱动型"的发展典范。


f0ed8804519b49a8a60cd4a9db1d9273~tplv-tt-origin-web_gif.jpeg


三、定义邛崃籍企业家杨兴良的社会与个人双重意义


邛崃企业家杨兴良的核心意义,在于他通过个人奋斗历程与社会贡献,彰显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实践了乡村振兴的价值,并对个人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定义邛崃籍企业家杨兴良的社会意义


(一)彰显“反哺家乡”的榜样力量


  1. 从贫困到成功的励志典范


杨兴良出身邛崃南宝山贫困家庭,通过木材、机电、环保工程等产业白手起家,其奋斗历程为乡村青年提供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的鲜活案例。


2. 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他多次捐资支持家乡建设,如2018年出资227万元扩建乡村公路,改善基础设施;2024年定向捐赠1000万元用于6所乡村学校图书馆改造,直接助力教育公平与乡村文化振兴。


(二)诠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1. 公益慈善的长期践行者


他承诺未来五年每年捐赠200万元支持青少年公益,并通过教育基金会、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平台累计捐赠超2000万元,体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财富观。


2. 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


他的捐赠善举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正如他所言,‘期望能够带动更多爱心人士携手关注下一代的成长’,这一行为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家群体对教育、扶贫等关键社会议题的关注与投入。


(三)记录时代发展的微观样本


  1. 民营经济转型的缩影


从传统木材生意到环保工程、市政工程,其产业升级路径反映了中国民营经济适应政策与市场变化的典型模式。


2. 乡村治理的民间参与案例


他荣任南宝山商会副会长一职,充分利用商会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全力支持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为‘乡贤返乡’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四)传承地域文化精神


  1. 延续“重教崇善”的乡土传统


其父杨克兴曾热心修桥铺路,杨兴良继承家族“多行善事”的家训,通过教育捐赠将公益精神代际传递,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


2. 塑造邛崃人文形象


作为“温暖邛崃”年度人物,他的故事成为城市人文名片,凸显邛崃“感恩回报、开放包容”的地域品格。


定义杨兴良并非单纯记录个人成就,而是通过其经历揭示:企业家可通过资源整合与公益投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教育公平及民营经济转型等关键议题提供了生动案例,激励着更多人参与到“先富带后富”的社会共建大业中。


定义对杨兴良本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强化个人身份认同与社会价值感


  1. 从“商人”到“社会企业家”的转型


凭借教育捐赠、乡村振兴等公益实践,杨兴良成功摆脱了传统商人逐利的刻板印象,树立了“公益型企业家”的公众形象。这种身份转变赋予其事业更高意义,增强自我价值认同。例如,他提到“做企业不仅是赚钱,更要让财富流动到需要的地方”,体现其对自身社会角色的主动建构。


2. 家族精神的延续与升华


其父杨克兴曾修桥铺路造福乡里,而杨兴良则通过更大规模的公益行动,如千万级教育捐赠,不仅继承了家族传统,更实现了超越,既满足了“光宗耀祖”的乡土情怀,也展现了个人对家族精神的创新性发展。


(二)提升社会资本与商业发展空间


  1. 信誉积累推动资源整合


公益形象助力他赢得政府和公众的广泛信任,如担任邛崃市南宝山商会副会长,积极参与地方政策协商,从而赢得了更多的合作契机,良好的社会声誉更是成为了一种无形的竞争优势。


2. 构建良性商业生态


通过公益投入反哺家乡,改善当地教育、基建水平,间接为自身企业培养潜在劳动力(如受过更好教育的乡村青年),形成“公益—人才—产业”的可持续循环。


(三)激发持续奋斗的内在动力


  1. 社会期待倒逼自我约束


成为“榜样人物”后,公众对其道德标准要求更高,促使其长期保持公益投入。


2. 精神满足超越物质回报


杨兴良多次提及“看到家乡孩子走进新图书馆时最幸福”,公益带来的情感反馈成为其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甚至可能影响其商业决策(如优先投资民生相关领域)。


当然,也可能面临一些风险与挑战,诸如,道德绑架的压力,公众可能将其“慈善家”标签绝对化,忽略商业经营的合理诉求。还有,如何将公益理念传递给下一代并保持可持续性,是定义“杨兴良模式”后需长期应对的课题。


总之,定义杨兴良的社会身份,实质上构建了一个‘个人—社会’双向互动的价值体系:社会通过赋予其荣誉与责任来界定,而杨兴良则通过持续符合这些定义的行为来强化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互动既推动其从“经济成功者”向“社会引领者”进化,也带来身份转型中的挑战。最终,定义的过程成为其人生意义再发现、再创造的重要载体。


作者:翟元斌   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中国雷锋报荣誉顾问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声明:非经本报同意,本网站文章不得转载,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于时代雷锋网。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