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名家专栏 >>翟元斌专栏 >> 翟元斌 徐明 ‖当代雷锋庄仕华与郭明义比较研究
详细内容

翟元斌 徐明 ‖当代雷锋庄仕华与郭明义比较研究

时间:2025-07-28     作者:翟元斌 徐明【原创】   阅读


翟元斌2.png


翟元斌 徐明


学雷锋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以来,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与成熟,雷锋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同志以“螺丝钉”精神闻名,他始终强调“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将个人的平凡工作与国家的宏大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与拓展。进入新时代,雷锋精神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岗位奉献,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例如无私奉献、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和艰苦奋斗等。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现,也对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而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它能够与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和道德建设目标相结合。这些精神不仅在雷锋生活的年代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同样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雷锋精神的传承并非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践者,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与职业行为中。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推动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雷锋精神的辐射力量和永恒价值,为新时代的道德教育和志愿服务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雷锋精神的传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色。


雷锋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机制的支撑。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于2012年授予鞍山钢铁集团郭明义“当代雷锋”荣誉称号,2013年授予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当代雷锋”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称号不仅是对个人道德实践的认可,更是对雷锋精神新时代传承的鼓励与推动。通过这样的荣誉称号,雷锋精神得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为社会提供了一个道德楷模的标杆。


作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当代雷锋"荣誉称号获得者,庄仕华与郭明义在各自领域以不同方式践行着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本文将从基本背景、专业贡献、服务方式、精神诠释、学雷锋活动创新与社会影响五个维度,系统分析这两位"当代雷锋"的异同,探讨雷锋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基本背景与职业发展比较


庄仕华与郭明义在个人背景和职业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雷锋精神传承的 多元路径。


1.个人背景


庄仕华出身于四川简阳农村,自幼家贫,靠政府救济和乡亲接济读书成才。他于1973年入伍,先在新疆玛纳斯县新湖农场担任卫生员,后考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回到新疆,扎根边疆近五十年 。郭明义则出生于辽宁鞍山,1977年参军,1982年复员后进入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长期在基层岗位工作,从汽车驾驶员到团支部书记,再到宣传干事和统计员,最终成为采场公路管理员。


2. 职业发展


庄仕华的职业生涯呈现出"医学专业深耕+管理岗位拓展"的双重特点。他从基层卫生员起步,凭借精湛医术逐步晋升为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同时担任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在医疗技术方面,他 开创了腹腔镜下肝胆手术的先河,完成全国首例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7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0万余例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 。在管理方面,他主导建设了军卫一号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总队23个卫生队和98个边远中队的远程医疗会诊,极大提升了边疆医疗水平 。


郭明义则在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坚守37年,从汽车驾驶员到团支部书记、宣传干事、统计 员,再到采场公路管理员,始终扎根一线。他研发的采场公路建设技术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累计 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 。他坚持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工作,累计义务献工 21000余小时,是典型的基层劳动者代表 。2009年,他发起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截至2025年已扩展至1400多支分队,志愿者总数超过240万人,成为全国性志愿服务品牌 。


二、专业贡献与服务模式比较


两位"当代雷锋"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专业成就,并通过不同的服务模式践行了雷锋精神。


1.专业贡献


庄仕华的医学贡献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


技术创新 :他完成了全国首例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7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腹 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0万余例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 。


临床实践 :从医40余年,累计实施胆囊切除手术8万余例,为186位患有高血压、肺结核、肺心 病等疾病的高风险高龄患者成功进行了胆结石清除手术 。


郭明义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公益实践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和志愿服务组织方面:


郭明义将公益实践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职业奉献”与“社会奉献”的双重价值。在采场公路管理工作中,他每年多干6年的工作量,累计节省了300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捐款、献血和助学活动,累计捐款50多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这种“干一行精一行”的职业态度,不仅成就了他作为优秀工人的专业价值,也体现了雷锋精神中“爱岗敬业”的核心内涵。公益实践 :自1990年起坚持无偿献血,截至2023年累计献血6万余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 10倍 ;自1994年起参与希望工程,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80余名 。


志愿服务 :2006年发起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截至2025年已发展至全国1400余支分队,志愿者 总数超过240万人 ;该团队下设希望工程爱心联队、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造血干细胞 捐献志愿者大队等七支大队,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志愿服务体系 。


2. 服务模式


庄仕华的服务模式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和"专业特色" :


实地巡诊 :带领庄仕华医疗小分队深入新疆边防哨所、山区牧场,累计行程40多万公里,为基层官兵和各族 群众巡诊38万人次 。


远程医疗 :投资600多万元建设军卫一号信息化系统,实现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教学,使千里之 外的急症官兵足不出户便能获得治疗 。


技术扶贫 :义务帮助 19家偏远贫困农牧区医院改善医疗条件,培养上百名技术骨干 。


郭明义的服务模式则呈现"基层普惠"和"团队带动"的特点:


个人持续奉献 :长期坚持无偿献血、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成为 "小事也是学雷锋"的典范 。


团队化运作 :爱心团队下设希望工程爱心联队、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造血干细胞捐献 志愿者大队等七支大队,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志愿服务体系 。


网络化传播 :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如召集献血者、募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等,扩大了 学雷锋活动的影响力 。


在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中,职业选择与实践路径不仅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也是雷锋精神在不同领域落地生根的鲜活例证。郭明义和庄仕华分别以工人和军医的身份,将雷锋精神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公益实践路径。郭明义以“平民善举”为起点,通过组织化的公益活动,将个人的善行转化为社会的集体行动;而庄仕华则以“专业报国”为使命,将医学专长与边疆服务融为一体,用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为各族群众架起“连心桥”。通过对比这两位“当代雷锋”的职业选择与实践路径,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雷锋精神在不同职业背景下的多样性和时代适应性。


三、学雷锋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比较


两位"当代雷锋"在学雷锋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展现出不同的创新路径,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学雷锋 活动的组织化、专业化、制度化发展趋势。


1.庄仕华的创新实践


庄仕华在学雷锋活动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少先队庄仕华中队的组建与推广 :


成立背景 :2023年9月26日,全国首支少先队庄仕华中队在辽宁省抚顺成 立,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的重要指示精神 。


组织特点 :以"少先队+英模命名"的创新模式,将庄仕华的感人事迹与少先队教育相结合,形成"全国联盟+地区总队"的联动机制。截至2025年3月,已覆盖全国14个省市(辽宁、湖南、新 疆、四川、河南、江西、湖北、江苏、浙江、山东、青海、广东、黑龙江、北京),建立了百余支特色中 队和志愿服务团队 。


教育功能 :通过授旗仪式、学雷锋书屋、校外辅导员制度等载体,将雷锋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 的教育内容。例如,郑州伏牛路四小设立"庄仕华学雷锋书屋" ,并聘请庄仕华为荣誉校长,翟元 斌为学雷锋教育总顾问,以及多位校外辅导员,形成全方位的学雷锋教育体系 。


实践路径 :采用 "大手拉小手"的志愿服务模式,由跟着庄仕华学雷锋志愿服务中队(专业志愿者 团队)与少先队庄仕华中队结为对子,通过专业志愿者指导少先队员开展志愿服务,培养青少年 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本领 。


跟着庄仕华学雷锋志愿服务中队的双品牌运作机制 :


运作机制 :在原有 "当代雷锋庄仕华志愿者服务团"的基础上,2024年7月2日,在四川成都简阳 举办的授旗仪式上,经伊宁市官方总部批准,盘锦、成都、乌鲁木齐等地建立了"跟着庄仕华学雷 锋志愿服务中队地区总队" ,实现了 "少先队庄仕华中队"与"当代雷锋庄仕华志愿服务团"的双品牌 联动机制 。


覆盖范围 :截至2025年3月,已覆盖全国14个省市,包括辽宁、湖南、新疆、四川、河南、江 西、湖北、江苏、浙江、山东、青海、广东、黑龙江、北京等地,建立了百余支特色中队和志愿服务团队。


社会影响力 :这一机制不仅强化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保障,还促进了活动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 展。在双品牌运作下,学雷锋活动得以更加系统、有序地推进,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 持 。


庄仕华志愿者学院的创建 :


成立背景 :2024年9月26日,全国首个"庄仕华志愿者学院"在盘锦市大洼区孝廉文化基地正式成 立,由跟着庄仕华学雷锋志愿服务中队盘锦总队与大洼区孝廉文化促进会联合推动 。


教育理念 :以"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雷锋精神"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培 养"专业能力+奉献精神"的复合型志愿者,推动志愿服务国际化 。


课程设置 :学院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包括翟元斌的《跟着庄仕华学雷锋与学雷锋 高度一致》、陈振的《像庄仕华那样,做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李翠平的《传承与融合: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等理论课程,以及"服务学习"模式的实践课程,如赴抚顺"好人宁姐"工作室学习、盘锦社区志愿服务(环保、助老)、退役军人创业帮扶(如"光辉计划")等 。


教学模式 :采用实地考察、案例研讨、心理支持(陈振作为心理咨询师提供成长指导)和互动教 学(设计提问环节,鼓励学员分享经验)等创新方式,形成"知识-实践-价值观"的闭环教育模式。


"庄仕华大思政"模式的探索 :


课程设计 :在笾行⊙颊沃猩柚� "跟着庄仕华学雷锋"专题,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 小学阶段通过授旗仪式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 中学阶段结合庄仕华的事迹宣讲,筑牢学生的思想基础; 大学阶段则通过互动研讨,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 。


教学方法 :采用故事教学法(如 "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边疆巡诊)、项目式学习( "重走庄仕华援疆路"主题活动)等创新形式,以及"小课堂+大课堂"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


实施效果 :通过与克拉玛依市第五小学、湘江新区实验小学等学校合作研发德育序列化课程,推动课程资源共享。郑州伏牛路第四小学、沈阳宁山路小学少先队庄仕华中队开展的"我给庄伯伯写一封信"活动,收到300余封饱含深情的信件,一名五年级队员在信中写 道:"庄伯伯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我要像他一样,将来成为守护祖国的卫士!"


2. 郭明义的创新实践


郭明义在学雷锋活动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群众参与 :他发起的爱心团队成为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典范,带动了大量普通民众参与。截至 2025年,其爱心团队已扩展至全国1400多支分队,志愿者总数超过240万人 。


媒体传播 :他的事迹被央视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学雷锋活动的宣传亮点。2018年,他成为 首位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产业工人,进一步提升了学雷锋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


制度创新 :他推动鞍钢等企业将志愿服务与企业文化结合,促进了学雷锋活动的制度化。例如, 鞍钢集团各级企业将"郭明义爱心团队"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实现了全覆盖 。


3. 创新模式的异同比较


共同点 :


都强调群众参与的重要性,通过个人榜样带动群众参与学雷锋活动。


都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 ,在志愿服务中融入思想教育内容。


都在政策支持下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学雷锋活动的知名品牌。


差异点 :


组织形态 :庄仕华模式是 "官方主导+双品牌联动" ,依托少先队和志愿服务团的制度化架构;郭 明义模式以个人发起的"爱心团队"为核心,依赖草根动员和群众自发参与 。


服务领域 :庄仕华聚焦边疆医疗、民族团结、青少年教育;郭明义侧重献血、助学、扶贫等普惠 性公益 。


推广策略 :庄仕华通过 "地区总队"和"全国联盟"实现规模化推广;郭明义通过分队裂变扩展影响力 。


专业特色 :庄仕华模式将专业能力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如医疗志愿服务;郭明义模式则更强 调"小事也是学雷锋"的普惠性 。


四、精神内核的异同:共通的信念与互补的价值


郭明义与庄仕华虽然在职业背景、服务对象和实践方式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在精神内核上却有着高度的契合。雷锋精神的核心在于无私奉献与爱岗敬业,而郭明义和庄仕华都以各自的方式将这种精神具象化、生活化、职业化。他们的行动不仅是雷锋精神的延续,更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丰富与深化。通过分析他们的精神内核,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雷锋精神如何在不同社会角色中展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如何在“大爱无疆”与“忠诚坚守”的不同维度中相互补充、共同构建新时代的道德楷模体系。


(一)共同的精神底色:持之以恒的无私奉献与爱岗敬业


无论是郭明义还是庄仕华,他们的精神底色都深深扎根于雷锋精神的核心——无私奉献与爱岗敬业。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公益的持续投入,也体现在他们对本职工作的专注与热爱。


郭明义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长期坚持无偿献血、捐资助学等形式得以体现。自1990年起,他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血液的10倍,这种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达20年的坚持。同时,他从1994年开始资助贫困儿童,累计捐款12万元,帮助了18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这些行动背后,是他对“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朴素信念。他不仅将雷锋精神融入到个人生活,还通过组织化的方式,让更多人加入其中。他的爱岗敬业体现在工作中始终如一的高标准,例如,他在采场公路管理岗位上,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累计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态度,正是雷锋精神中“螺丝钉”精神的现代演绎。


庄仕华的无私奉献精神,则更多体现在医疗扶贫、民族团结和长期巡诊中。他从1973年参军后,就选择扎根边疆,为各族群众服务。46年来,他累计巡诊40万公里,为39万多人次提供医疗服务,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在边疆的艰苦环境下,他不仅治病救人,还义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资助失学儿童、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他的爱岗敬业则体现在对医疗技术的极致追求上。为了提高手术效率,他通过“剥葡萄皮”练习腹腔镜手术技巧,从最初的4个半小时缩短到47秒内完成胆囊切除手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他成为医疗领域的“活雷锋”。


郭明义和庄仕华的共同精神底色,体现了一种跨越职业、地域和时代的精神力量。他们都将个人的日常工作与社会公益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正如郭明义所说,“只要心里有,就能看得见”,庄仕华也认为,“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这种将工作与奉献视为一体的精神,正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二)互补的精神价值:郭明义的“大爱无疆”与庄仕华的“忠诚坚守”


尽管郭明义与庄仕华都体现了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但他们在精神层面也有显著的互补性。郭明义的精神价值更多体现为“大爱无疆”,即通过广泛的公益活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而庄仕华的精神价值则体现为“忠诚坚守”,即通过长期驻扎边疆,将个人信念与国家使命紧密结合,服务基层群众。


郭明义的“大爱无疆”精神,是一种开放性的奉献方式。他不仅关注身边的同事和贫困学生,还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传播,将雷锋精神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例如,他在2010年因汶川地震期间的公益行动,获得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发起的“郭明义爱心团队”通过网络和线下活动,动员了超过240万志愿者参与公益事业。他的行动表明,雷锋精神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群体或地域,而是可以跨越阶层、地域甚至国界,成为一种普世性的道德力量。


庄仕华的“忠诚坚守”精神,则是一种内敛而坚定的奉献方式。他将个人的信仰与国家使命融为一体,用一生的时间践行“扎根边疆、服务人民”的誓言。他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对边疆群众的长期关怀和对民族团结的坚定维护上。例如,在一次巡诊过程中,他发现一位塔吉克族战士因脚气病严重而痛苦不堪,便亲自为其清洗伤口、涂抹药膏,甚至陪他聊天开导。他还曾多次深入灾区、边远牧区,为群众送医送药,甚至在突发事件中亲自参与救治和安抚工作。他的行动表明,雷锋精神不仅是一种道德号召,更是一种政治信仰和职业精神的体现。


郭明义的“大爱无疆”与庄仕华的“忠诚坚守”在雷锋精神的传承中形成了互补关系。郭明义的实践更注重社会动员和集体参与,强调雷锋精神的传播性和影响力;而庄仕华的实践更注重个体信念和专业服务,强调雷锋精神的深度和持久性。这种互补性不仅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从职业选择来看,郭明义的工人身份决定了他的奉献更偏向于“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而庄仕华的军医身份决定了他的奉献更偏向于“专业层面”的长期坚守。郭明义的“大爱无疆”精神,使雷锋精神在城市和全国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而庄仕华的“忠诚坚守”精神,则使雷锋精神在边疆和基层群众中得以深入实践。两者的结合,不仅展现了雷锋精神的多样性,也体现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适应性与生命力。


从精神价值来看,郭明义的“大爱无疆”精神,更强调“利他主义”的普遍性,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而庄仕华的“忠诚坚守”精神,更强调“责任担当”的个体性,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职业信仰。郭明义通过组织化的方式,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可复制、可传播的公益模式;而庄仕华通过扎根化的方式,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可践行、可传承的道德准则。两者的结合,不仅体现了雷锋精神的共性,也展现了雷锋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个性。


通过这种互补的精神价值,郭明义和庄仕华共同构建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立体化传播体系。郭明义的“大爱无疆”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动员力量,而庄仕华的“忠诚坚守”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职业信仰和国家使命的结合体。他们的精神价值不仅相互补充,也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和实践依据。


五、社会影响与时代意义的差异:不同历史语境下的道德楷模塑造


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楷模与价值标杆,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演绎,离不开对特定历史语境下先进人物的塑造。郭明义与庄仕华作为“当代雷锋”的两位典型代表,其社会影响与时代意义因成长背景、官方定位与传播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郭明义的成长背景与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建紧密相连,其事迹的塑造更强调社会道德感召力和集体参与;而庄仕华则与西部大开发、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国家战略息息相关,其事迹被官方赋予了更鲜明的政治意义与边疆服务使命。通过对两人在社会影响与时代意义方面的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雷锋精神在不同时代任务与社会需求下的多样化表达。


(一)成长背景的差异:郭明义(对应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建)与庄仕华(对应西部大开发与边疆稳定)


郭明义与庄仕华的个人成长背景,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时代任务密切相关,这直接塑造了他们的精神特质与社会影响。郭明义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其职业生涯与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建过程高度契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潮逐渐兴起,社会道德结构面临挑战。郭明义以一名普通鞍钢工人的身份,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成为社会转型期中道德重建的重要象征。他的事迹不仅回应了社会对“纯粹善举”的呼唤,也体现了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能够发挥强大生命力的可能。


相比之下,庄仕华成长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边疆稳定建设的关键阶段。他1973年参军入伍,选择扎根新疆,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个人对国家使命的认同,也与西部大开发和边疆稳定的时代需求高度契合。在新疆地区,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庄仕华通过医疗扶贫、巡诊40万公里、救治13万多名各族患者等实践,将雷锋精神与民族团结、边疆服务紧密结合,成为边疆建设与民族融合的典范。


郭明义的实践路径主要聚焦于城市工业环境中的道德重建,而庄仕华则将雷锋精神融入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之中。这种背景差异使得他们的社会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方向。郭明义的无私奉献更多体现为社会整体道德氛围的改善,而庄仕华的奉献则更多体现为国家治理与边疆发展的具体实践。


(二)官方塑造的侧重点:郭明义聚焦社会道德感召,庄仕华聚焦边疆服务与民族团结


在官方的宣传和塑造中,郭明义与庄仕华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定位与价值导向。郭明义的事迹被官方视为社会道德重建的典范,其宣传重点在于弘扬“大爱无疆”的道德感召力。他于2012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随后成为全国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人物。官方通过媒体、公益活动、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将郭明义塑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例如,他发起的“郭明义爱心团队”不仅被官方认可,还成为各地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组织形式。官方强调郭明义的“平民化”特征,认为他的事迹能够激励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形成“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的道德实践氛围。


而庄仕华则被官方塑造为边疆服务与民族团结的典范。他于2007年被评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2013年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成为西部大开发和边疆稳定战略的重要代表人物。官方宣传中,庄仕华的事迹更多被与国家的边疆治理、民族团结和扶贫攻坚任务相结合。例如,他长期为边疆群众送医送药,巡诊40万公里,足迹遍布新疆的各个角落;他不仅治疗患者,还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甚至通过“医疗扶贫+产业赋能”的方式,助力边疆群众脱贫致富。


郭明义的官方塑造侧重于“社会道德感召”,强调雷锋精神在城市和工业环境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而庄仕华的官方塑造则侧重于“边疆服务与民族团结”,强调雷锋精神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实践价值。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使得郭明义成为城市中“平民道德”的象征,而庄仕华则成为边疆地区“专业奉献”的典范。


(三)社会影响与学雷锋活动推动作用比较


两位"当代雷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以不同方式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 制度化。


1.直接社会影响


庄仕华的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


边疆医疗事业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和实地巡诊,显著提升了新疆边疆地区的医疗水平,为数十万 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民族团结 :他的医疗服务成为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被当地群众称为 "各族群众的'和 谐使者'" 。


专业榜样 :他创造了10万余例胆囊微创手术无一失败的纪录,成为医学界的楷模 。


教育创新 :成都英华学校 "跟着庄仕华学雷锋"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列为成都市2024年度教育 创新案例候选名单 。


郭明义的社会影响则主要体现在:


志愿服务规模化 :爱心团队已发展至240万志愿者,成为全国性志愿服务品牌。


公益实践普及化 :通过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捐赠等活动,推动公益行为的普及。


平民榜样 :作为普通矿工,他的事迹让雷锋精神 "接地气" ,成为普通人可学可做的榜样。


社会公益 :截至2023年,他发起捐助活动70多次,累计募集捐款800多万元,救助困难学生、 退役军人、困难群众超过一万人;发起大型无偿献血活动20余次,献血总量超过100多万毫升; 发起造血干细胞血液采集活动10余次,2000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 。


2. 对学雷锋活动的推动作用


庄仕华对学雷锋活动的推动作用:


专业领域示范 :他将雷锋精神与医疗专业、边疆服务相结合,展示了如何在专业领域践行雷锋精 神。


政策参与 :作为武警部队第一届党代会代表、十八大主席团成员,他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倡 导。


技术赋能 :他的远程医疗系统被纳入国家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成为学雷锋活动的技 术支撑 。


教育创新 :通过 "庄仕华大思政"模式,将学雷锋活动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形成可复制的教育模 式。例如,克拉玛依市第五小学与湘江新区实验小学着手研发德育序列化课程,为全国推广奠基。


郭明义对学雷锋活动的推动作用:


群众参与 :他发起的爱心团队成为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典范,带动了大量普通民众参与。


制度创新 :他推动鞍钢等企业将志愿服务与企业文化结合,促进了学雷锋活动的制度化发展。


社会公益 :他发起的公益活动不仅帮助了大量困难群体,还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例如, 他带领爱心团队为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蒲洞村困难户筹集18万元资金修建房屋,使当地村民彻 底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房 。


3. 影响力的持续性与扩展性


庄仕华的影响力建立在专业技术和边疆服务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专业性:


他的医疗技术成果和边疆服务模式被写入相关专业教材和政策文件,如军卫一号信息化系统被纳 入国家医疗计划。


他培养的医疗团队继续在边疆地区开展医疗服务,延续了学雷锋活动的影响力。


他的创新模式通过"全国联盟"和"地区总队"的联动机制,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展,为学雷锋 活动提供了制度化保障。


郭明义的影响力建立在群众参与和组织创新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社会性:


他发起的爱心团队已扩展至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网络。


在他的带动下,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社会热潮,如鞍钢集团各级企业将"郭明 义爱心团队"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实现了全覆盖 。

他的个人奉献精神成为普通人的榜样,让雷锋精神"接地气" ,成为人人可学、人人可做的精神典 范。


六、两位楷模如何共同丰富新时代雷锋精神


通过对庄仕华与郭明义两位"当代雷锋"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1.精神内涵的时代传承


庄仕华与郭明义的事迹证明,雷锋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庄仕华将雷锋精神与医疗专业、边疆服务相结合,诠释了"干好本职就是学雷锋"的时代内涵;郭明义则通过日常善举和群众性志愿服务,展现了"小事也是学雷锋"的实践路径。这表明,雷锋精神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的。


2. 专业精神与群众路线的融合


两位"当代雷锋"的实践为新时代学雷锋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庄仕华展示了专业精神与雷锋精神的融合,证明了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本身就是对雷锋精神的传 承。他将医疗技术视为服务人民的"武器" ,通过技术创新和临床实践服务边疆军民,创造了10万 余例胆囊微创手术无一失败的纪录 。


郭明义则体现了群众路线与雷锋精神的结合,证明了通过发动群众、组织团队,可以形成规模 化、常态化的学雷锋活动。他发起的爱心团队已成为全国性志愿服务品牌,带动了240多万人参 与学雷锋活动 。


3. 学雷锋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路径


研究发现,学雷锋活动的组织形式具有多元创新路径 :


庄仕华模式 :通过组建少先队庄仕华中队、志愿服务中队、志愿者学院和 "大思政"模式,形成 了"少先队+英模命名"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从单一活动到系统工程的转变。其双品牌运作机制(少先队中队与志愿服务团联动)为学雷锋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


郭明义模式 :通过个人奉献和团队带动,形成了以爱心团队为核心的群众性志愿服务体系。这种 模式更强调"人人可学"的普惠性和"小事也是学雷锋"的实践性,易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

4. 对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的启示


两位"当代雷锋"的实践对新时代学雷锋活动具有重要启示:


立足本职 :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雷锋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庄仕 华通过技术创新和临床实践服务边疆军民,郭明义通过每天提前两小时工作和长期坚持公益,都 展现了立足本职的雷锋精神 。


群众参与 :学雷锋活动应当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郭明义的爱心团队 模式和庄仕华的"大手拉小手"志愿服务模式,都体现了群众参与的重要性 。


技术创新 :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学雷锋活动的效率和影响力。庄仕华的远程医疗系 统和"庄仕华大思政"模式,都体现了技术创新对学雷锋活动的赋能作用 。


制度保障 :应当将学雷锋活动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确保其常态化、可持续发展。庄仕华的双品牌 运作机制和郭明义的团队化运作模式,都为学雷锋活动的制度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


教育融合 :应当将学雷锋活动与教育体系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庄仕华 的"大思政"模式和郭明义的爱心团队教育功能,都为学雷锋活动的教育价值提供了有力证明 。


庄仕华与郭明义作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当代雷锋" ,以不同方式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庄仕华的创新实践(如少先队中队、志愿服务中队、志愿者学院和"大思政"模式)体现了官方主导、专业赋能、制度保障的特点;郭明义的创新实践(如爱心团队)则体现了群众参与、普惠性、草根性 特点。两者的实践共同证明,学雷锋活动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才能使其 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雷锋精神将继续发挥 强大的精神动力作用,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社会贡献力量。


5、批判性反思:媒体形象的理想化构建与现实践行的挑战


尽管郭明义与庄仕华的事迹在官方与媒体的传播中被广泛认可和弘扬,但其形象的理想化构建也带来了现实层面的反思与挑战。一方面,媒体对两位楷模的宣传往往聚焦于其“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将其塑造为“道德完人”式的榜样,这种理想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复杂性。例如,郭明义的“组织化”公益模式依赖于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资源支持,但在实际推广中,如何平衡个人热情与制度保障,如何避免“形式化”参与,是雷锋精神传播中的重要课题;而庄仕华的“扎根化”服务路径虽然展现了军医职业的高度责任感,但在边疆地区长期服务的背后,也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个体牺牲与家庭生活矛盾等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面临如何从“榜样引领”转化为“全民践行”的挑战。郭明义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雷锋精神的“社会化传播”,但如何让这种传播真正转化为公民的日常行为,而非停留于点赞和转发的表层互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庄仕华的事迹虽以“教育化”方式影响青少年群体,但如何在教育体系中持续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真正践行雷锋精神,同样需要更系统化的机制设计和实践引导。


因此,在宣传郭明义与庄仕华事迹的同时,应避免将其形象过度神圣化,而应更关注其精神如何在不同社会群体和职业背景下实现“接地气”的传承。唯有如此,雷锋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真正实现“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目标,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持久动力。


作者简介:


徐明,女,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雷锋精神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在雷锋精神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家级、省级期刊、报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撰写论文多次获奖;参与撰写雷锋精神研究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4项;参加国家、省、市级理论研讨会10余次。曾荣获抚顺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先进个人”等称号。


作者:翟元斌   央视融媒 跟着庄仕华学雷锋栏目中心主编   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中国雷锋报荣誉顾问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声明:非经本报同意,本网站文章不得转载,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于时代雷锋网。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ǖ�.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