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名家专栏 >>翟元斌专栏 >> 翟元斌 ‖ 提升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详细内容

翟元斌 ‖ 提升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5-01-23     作者:翟元斌【原创】   阅读


翟元斌2.png


翟元斌


ab877032cacf467db73d4c7986d32aad~tplv-tt-origin-web_gif.jpeg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更好地融入基层社 会治理,要加强对学雷锋志愿服务发展规律的研究,完善志愿服 务制度和工作,探索一条外源推动下内生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学雷锋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任务 和新机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 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夯实国家治理根基,加强基层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提出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这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是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 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 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改 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 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 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原则, 是坚 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 各方面。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 治理、源头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 施,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是力争用 5 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 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 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 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 层管理服务平台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政权坚 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 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 高。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 10 年时间,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展现。


二、探索学雷锋志愿服务外源推动下内生发展的实 践路径


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在于基层,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既是抵御现代化发展风险与不确定 性的必由路径,也是探索我国特色治理模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作为社会文明进步重要标志的学雷锋 志愿服务,通过提振精神、凝聚力量,为构建同心协作、有序运 转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奠定了基础,也为维持基层的和谐稳定、稳固国家的治理根基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


在基层党建工作领域中,“‘两新’组织党建”原本就涉及 在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党的活 动。党的十九大强调 :“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 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 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 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基层党建工作要领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 织参与基层治理。


党的二十大强调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 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 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 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 集聚起万众一心、 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基层党建引领学雷锋志愿服务发展的战 略目标,在紧随治理转型的进程中得到不断拓展与丰富。可以说, 党建引领的相关制度设置已成为当前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遵 循的重要制度。


在社会治理领域, 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以 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功能,通过党建工作机制有效 引领社会组织的发展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着力点。


在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 党组织领导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主 要方式不是直接提供资金、场地和购买服务合同,而是以“区域 化党建”或“城市大党建”的方式引导其进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地 方治理网络,从而为社会组织与区域内主要政府部门、社会机构 与企业建立网络联结提供机会,党建引领对于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持作用。


概括来说, 学雷锋志愿服务, 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志愿 服务的政治引领,将发展志愿服务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之中,使之 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的 党建工作,注重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成立党组织,在志愿服务者中 广泛发展党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志愿服务的政治方向和价值 导向,从政治上确保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二)创新服务理念,强化价值引领


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者是全社会志愿服务发展、全民参与 志愿服务的“领头军”。要推进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相契合, 就必须创新学雷锋志愿服务理念,强化思想引领。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为主体”的服务理念。文明实践是新时 代群众工作路线的创新之举,发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是实现文明 实践目标的根本途径。志愿服务具有三重职能,即服务、治理和 提升。居民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能够提升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水 平。但是居民并非天然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动机和能力,因此要 通过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服务的温暖和价值后,主动加入 志愿服务队伍,需要热情主动向居民传授社会治理的参与方法, 尤其是案例教学。比如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开通三 条热线,听取居民关于小区治理的意见,通过楼组长向居民传递 社区治理理念, 并且下沉到微信群向居民介绍社区治理成功案例, 居民的关注度和参与率大幅提升。


树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文化理念。学雷锋志愿服务者作为 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应当发挥志愿服务特有的“活力化” 和“先锋化”优势,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先导,用雷锋精神融汇志 愿精神,不断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文化内涵。利用市场化、社 会化的手段发挥志愿服务活动选树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中 国学雷锋志愿者”的品牌形象,使志愿服务思想引领具体化。引 导社会群体由关注个性化表达向关注社会公共治理转变。


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协同创新理念是指围绕协同创新目标, 各个实践主体之间通力协作、配合协作、相互补充的创新行为。 学雷锋志愿服务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基础,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同政 府、组织、个人之间建立沟通合作。学雷锋志愿服务通过与党委、 政府、群体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和公民的合作, 逐步整合多个社会治理主体为一个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志愿服 务组织通过与其他主体的良性互动,为城市基层提供精准化、专 业化、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基层社会 治理的灵活度和效能,从而提高城市基层的治理效能。


(三)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我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总体而言起步较晚, 志愿服 务还停留在志愿服务方式单一阶段,仍存在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 缺乏科学安排和专业化项目的设计。因此,要推进志愿服务与基 层社会治理相契合,就必须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1. 坚持项目化推进


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是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面向特定的服 务对象或领域,在一定周期内开展的具有明确目标、内容、计划 和保障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是志愿服务组织的核心,没有 项目,一个组织就失去了生命力 ;项目是链接源的载体,社区外 部的资源和外部志愿者依托项目在社区落地 ;项目是保持文明实 践阵地活力的重要举措。在调查了解群众普遍性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设计一批重点项目,发挥引领撬动的作 用,带动整个区域志愿服务发展。尤其要确立以品牌项目弘扬志 愿服务文化的理念,品牌项目的高质量管理和服务,会赢得群众 和政府的认可,有的地方以一个品牌项目为支点,带动了整个区 域志愿服务文化繁荣发展。


2. 发挥智治功能,整合志愿服务资源


加强发挥共青团在志愿服务组织中的组织枢纽作用,在信 息、项目、场地、培训、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志愿服务活动资源 支持。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依托现代化技 术手段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VR 等 高科技手段,讲好志愿服务故事,激发基层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 理的活力,实现基层自治和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


3. 设置志愿服务队伍准入门槛


大力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针对一些志愿服务项目设立 特定专业化门槛。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向专业领域覆盖。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者下 沉基层社区,满足基层群众的差异化需求。同时,大力构建“党 团干部+社工 +志愿者”的队伍体系,遴选出一批基层志愿者骨 干,以此解决一部分“随手志愿”带来的专业志愿服务缺位问题。


4. 完善服务机制,激发服务活力


制度与机制是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 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 党的二十大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战略部署中,将“完善志愿服 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作为重要举措。因此,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 入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制度环境。要尽 快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降低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 准入门槛,积极引导符合登记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使 之合法运行。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立足于百年变局和时代新局的关键时期,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推动应急救援救灾规范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补齐基本公 共服务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过程中, 不断彰显强大生命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担当。


作者:翟元斌   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中国雷锋报荣誉顾问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审核:陈有龙

值班:任安广


声明:非经本报同意,本网站文章不得转载,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于时代雷锋网。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