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名家专栏 >>翟元斌专栏 >> 刘常青‖雷锋文化进大学的路向选择(2013)
详细内容

刘常青‖雷锋文化进大学的路向选择(2013)

时间:2025-03-03     作者:翟元斌【原创】   阅读


翟元斌2.png


翟元斌


737e34a037ad419b8ce217987318e0f1~tplv-tt-shrink_640_0.jpg


1b80aa3975c34e86b032dea631bc9abe~tplv-tt-shrink_640_0.png


青岛黄海学院 刘常青


雷锋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抚育下,经过改革开放的文化洗礼,逐步成长起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雷锋文化以雷锋名字命名,以雷锋高尚精神内涵和行为养成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重要文化形态。经过半个世纪常态化学习雷锋活动,人民大众以雷锋为榜样,不断丰富雷锋文化科学内涵和拓展雷锋文化发展路径,使雷锋文化更具鲜活时代文化特征,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文化进大学,为大学文化建设源源不断地释放文化正能量,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一、深刻理解雷锋文化哲学基础,从哲学上位层面认识雷锋文化进大学的重要性


雷锋文化以哲学为基础,传承了中国优秀古典哲学的文化经典,又蕴含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精髓;雷锋文化是从哲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解放出来的大众文化哲学和行为文化哲学。社会本位和人本理念是雷锋文化哲学的科学内涵,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是雷锋文化哲学根本指向。共产主义信仰、爱憎分明、又红又专、言行一致、干一行爱一行、钉子精神、爱岗敬业、助人为乐、默默奉献、艰苦奋斗等是雷锋文化哲学支点,雷锋文化闪烁着哲学光芒。大学作为文化殿堂、哲理圣地和教育场所,必须引进雷锋文化,以作为大学教育的文化样本。


二、建设大学一体化的文化教育体系,大尺度彰显雷锋文化张力


传承创新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积淀大学自身文化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创新大学文化职能,一要建设弘扬雷锋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的一体化文化教育体系,二要建设弘扬雷锋文化与大学文化相协调的一体化文化教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和本质,雷锋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种文化共性与个性互动中,张扬着共同文化蕴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弘扬雷锋文化提供广阔空间,弘扬雷锋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实证文化范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保障大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鲜活生动。雷锋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鸣,在师生心灵深处竖起雷锋的文化形象,潜移默化的心灵感应,使雷锋成为住在师生心中的文化朋友。这样有助于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常效化,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建设雷锋式学校。


三、以弘扬雷锋文化为先导,建设精彩纷呈的大学社会公益文化工程


大学文化的推广:社会化、公益化展示的是学校文化空间;服务性、实践性展示的是师生文化能力。大学弘扬雷锋文化要想不缺席每一段时空,必须与社会服务、社会公益、社会实践合一,走出一条社会喜闻乐见的弘扬雷锋文化道路。青岛黄海学院,十几年以一贯之地弘扬雷锋文化,坚守“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把服务社会作为弘扬雷锋文化推手,建设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公益文化工程。主要是以爱心无量的情怀,支持贵州、西藏等地教育,无偿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以真诚是金的品格,免费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农民工再就业铺展金色大道;以学科文化的优势,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广播学科文化火种;以人文关怀的善举,向敬老院和医疗机构等无偿捐献财物和服务、慰问弱势群体,用文化普惠民众等。


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弘扬雷锋文化保障机制


大学弘扬雷锋文化,要以制度为保障,以条件为支撑,以设施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以文化自觉为驱动,建设立体化的弘扬雷锋文化保障机制。青岛黄海学院在弘扬雷锋文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建成雷锋纪念馆、雷锋塑像等设施工程;与抚顺部队雷锋团建立弘扬雷锋文化军民共建单位;举办雷锋文化论坛;聘请雷锋班老班长、雷锋文化研究专家等文化名人来校举办雷锋文化讲座;以雷锋纪念馆为依托,与社会机构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积极培育弘扬雷锋文化沃土,唱响雷锋名字和雷锋文化主旋律。



后记:


此文系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在十多年前即2013年《百姓雷锋》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它足以证明,在民营高校,乃至普通高校中黄海学院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探索与努力,走在前面,开了先河。


青岛黄海学院自1996年创建以来,便深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学院董事长刘常青在建校初期便倡导‘以雷锋为楷模,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1997年,刘常青偶然间聆听了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曲建文的雷锋精神宣讲,深受启发。第二年(1998年),他邀请曲建文老班长到校为师生作雷锋精神报告,这一事件标志着雷锋精神在青岛黄海学院的正式传播。


我在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任所长,经曲老搭桥与黄海学院建立联系。于是,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与青岛黄海学院,一个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个坐落海滨之城,携手并肩,共同书写了一段在民营高校传承雷锋精神的历史。当时,黄海学院党委副书记宋书记主抓这方面的工作,宋书记怀揣深厚的雷锋情怀,为雷锋精神在学院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与黄海学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创办雷锋讲坛青岛黄海学院分坛


2011年,黄海学院斥资90余万元,着手筹建雷锋纪念馆。于同年3月组团,赴辽宁省抚顺市、沈阳市有关单位学习经验。其间,考察团与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达成协议,决定在青岛黄海学院设立‘雷锋讲坛青岛黄海学院分坛’。黄海学院聘请了雷锋亲密战友乔安山同志和雷锋精神研究所所长、《雷锋精神研究》主编翟元斌为黄海学院客座教授。


2012年3月1日,青岛黄海学院举办隆重的分坛启动仪式,抚顺方面组队参加了启动仪式。抚顺市委原副书记、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郑顺亲临现场并致辞。雷锋精神研究所特别邀请田志芳做了开坛第一讲。


2、提出并倾情支持雷锋精神教育进大学课堂


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最早向宋书记提出建议,将雷锋精神纳入学校课本教材。这一建议得到校方的积极回应。于是,我们共同在黄海学院组织了一次编写雷锋精神校本课程的座谈会。座谈会参与者包括黄海学院党委书记及思政课教师等。翟元斌所长在座谈会上做了中心发言,介绍了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就校本课程的内容、体例提出意见。会议约定,适时举办后续会议,启动编撰工作。会议结束后,响应学院党委书记的诚挚请求,我们慷慨地将雷锋精神研究所的珍贵研究成果——《雷锋的人生观》,一份超过20万字的电子文档,完整地移交给了党委。


那次会议圆满结束后,并未安排后续会议。随后,黄海学院编撰的《雷锋的人生观修养》一书顺利出版。然而,书中对于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研究成果的具体处理方式和说明内容,我们尚无从知晓。


3、支持,协助和完善黄海学院雷锋纪念馆建设


4、在全国较早开始总结宣传黄海学院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经验。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策划组织的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的文章,发表在2013年《百姓雷锋》杂志创刊号。


5、毫无保留将全国雷锋文化资源导入黄海学院。


黄海学院所推行的雷锋精神进高校的三位一体模式,是学院党委与众多雷锋传人携手努力的智慧结晶。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守尊重历史、敬畏事实的基本原则,这是不容动摇的逻辑基石。


作者:翟元斌   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中国雷锋报荣誉顾问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审核:陈有龙

值班:任安广


声明:非经本报同意,本网站文章不得转载,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于时代雷锋网。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