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真言与德行——傅华微信中的生命自觉与师者担当 (二百零六)
详细内容

真言与德行——傅华微信中的生命自觉与师者担当 (二百零六)

时间:2025-09-07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10月的11则微信语录,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一位老党员、老教师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从“讲真话”的道德坚守,到“心中有人民”的信仰自觉;从“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这些文字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躬身实践,更是一个平凡共产党员、普通乡村教师在时代洪流中构筑的精神坐标。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读《雷锋》  文静摄


一、真言与诚德:道德世界的基石建构


“讲真话难,难也要讲,因为真话于党和人民有益。”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道德实践的首要准则。在他看来,“诚实”是最可宝贵的品格,“说人话、说实话、说真话”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对事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这种对“真”的坚守,与他54年续写雷锋日记的实践一脉相承——日记里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帮邻居修屋顶”“劝返辍学学生”的真实记录,这种“真”本身就是道德力量的源泉。


图片2.png

2012年3月2日在北京傅华与“当代雷锋”郭明义在一起  刘然摄


傅华对“说真话”的强调,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他批评“假大空”现象,指出“搞虚假那套不行”,因为唯有真实才能赢得信任。这种认知在郭明义身上得到印证:当有人说郭明义“傻”时,傅华却看到其“聪明与智慧”——既能兼顾事业家庭,又能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真实的善”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在他看来,郭明义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做了好事不讲”的低调,这是“人生的高境界”,也是对“真”的最高诠释。


二、师者的知行合一:教育实践的生命在场


“教育别人,首先要自己受教育。”傅华的这句话,凝结着41年教育生涯的智慧。作为教师,他深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分量——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先践行。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让他的教育超越了知识传授,抵达了灵魂浸润的深度。正如他所说:“使人信服的不是道理,而是用道理指导实践的成果。”他带领学生修“雷锋桥”、照顾五保户的实践,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傅华的教育观始终与时代同频。他强调“教育内容要跟上时代节拍”,自己则通过学习《黄大年》电视剧等方式保持思想活力。在他看来,教师“不学习就会落伍”,这种进取精神让他在退休后仍活跃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一线。当他说出“教师只有和学生在一起才快乐”时,展现的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是将生命价值融入育人实践的自觉——41年里,他解决近千例青少年成长难题,不是为了回报,只为“学生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三、信仰的坐标:人民至上的生命取向


“我心中的上帝是人民,所以要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傅华的这句话,揭示了其精神世界的核心坐标。在他看来,“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口号,而是“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具体行动。这种信仰驱动着他54年的“道德长跑”——从少年时照顾朱奶奶、于爷爷,到老年时挽救轻生者,每一次善举都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注脚。


图片3.png

傅华老师在松原镜湖公园留影  冬冬摄


傅华对“人民”的情感,在榜样身上得到印证。他被黄大年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而震撼,因焦裕禄“心中装着百姓”而感动,这些榜样的共同点在于“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作为党员,他将“使党旗更加鲜红”视为责任,这种责任不是空洞的表态,而是落实在“解决百姓疾苦”的具体行动中。当他提出“网络问政也是听民意的方式”时,展现的是对“人民”概念的时代解读——无论传统还是新兴渠道,核心都是“为人民办实事”。


四、生命的价值坐标:从存在到永恒的跨越


“人活一世不能虚度,要立德立功立言。”傅华的这句话,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在他看来,“三立”不是功利追求,而是“给后世留下点什么”的精神自觉。这种追求体现在他350万字的雷锋日记中,体现在41年“用雷锋精神育人”的实践中,更体现在“54年坚持‘道德长跑’,好事做了数万件”的坚持中——他用行动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寿命长短,而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图片4.png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摄


傅华对“奉献”的理解颇具哲学意味。他认同高尔基“燃烧与腐烂”的人生比喻,将雷锋、焦裕禄视为“给世界留下光和热”的典范。这种价值观让他在面对“是否值得”的质疑时,始终保持坚定:“做人难,做好人更难,但越难越要做”,因为“无私奉献是我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当他说出“不图名利,只愿为人民做实事”时,展现的是超越个人得失的生命境界,是“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信仰实践。


傅华的11则微信语录,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从道德基石的“真”,到教育实践的“行”,再到信仰层面的“诚”,他用一生的实践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这不仅是个人的生命自觉,更是一个共产党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在傅华身上,我们看到了“讲真话、做实事、育新人、为人民”的精神脉络,这脉络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平凡人生抵达崇高的路径,也为时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时代雷锋网.com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