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生命的刻度——傅华微信里的精神成长与时代坚守 (二百零七)
详细内容

生命的刻度——傅华微信里的精神成长与时代坚守 (二百零七)

时间:2025-09-07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10月的11则微信语录,如同一把丈量生命价值的标尺,刻度间镌刻着一位老党员对自我、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思考。从“了解自己”的清醒认知,到“坚守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从“习惯养成”的德育智慧,到“珍惜时间”的生命自觉,这些文字背后,是数十年躬身实践的沉淀,更是一个普通人在岁月长河中构筑的精神坐标。


图片1.png

傅华和老伴文静在松原镜湖公园留影  冬冬摄


一、自我认知的清醒:在客观中锚定生命坐标


“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评价要客观公正。”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自我认知的核心准则。在他看来,过高评价易生骄傲,过低估量则致自卑,唯有实事求是,才能在人生路上稳步前行。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与他54年“道德长跑”的实践相呼应——既不因数万件好事而自满,也不因有人质疑而退缩,始终以“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定位,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姿态。


傅华对“自我”的认知,渗透着辩证思维。他深知“做了不说”是更高境界,这种低调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追求无私奉献”的生命自觉。当他说出“无私奉献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时,展现的是超越个人得失的精神高度,是“名不符实”与“实事求是”间的精准平衡。这种认知让他在践行雷锋精神时,既能“‘高调’做事”,又能“低调做人”,避免了道德实践中的自我膨胀。


二、精神家园的坚守:在变迁中守护信仰之光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一直在坚守神圣的精神家园。”傅华的这句话,彰显了信仰的力量。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活得有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物质财富的堆砌,而是主观精神的充实。从少年到老年,他“不改初衷,痴心不改”,将学雷锋从“热情”转化为习惯,再升华为信仰,让“为人民服务”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灯塔。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电脑上阅读雷锋生平事迹  文静摄


傅华对“精神条件”的重视,有着鲜明的时代指向。在物质丰富而价值多元的当下,他强调“精神有时更重要”,因为唯有精神信仰能抵御世风浮躁。当他提到“进入新时代,我更加信心满怀”时,展现的是对精神力量的笃定——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雷锋精神所代表的真善美永远是“神圣的精神家园”,值得用一生去守护。这种坚守不是固执,而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清醒认知。


三、德行养成的智慧:在细节中构筑道德大厦


“习惯养成要从小事做起,最终升华为美德。”傅华的这句话,凝结着道德实践的智慧。在他看来,雷锋的“钉子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反复强化”的小事养成的;自己的善举也非一蹴而就,而是从"帮邻居挑水"开始,54年如一日的积累。这种“德行养成论”打破了“道德高不可攀”的误解,指出人人都可通过持续实践成为有美德的人。


傅华的德育思考颇具系统性。他将“习惯-性格-美德”视为递进过程,强调“从小、从我、从今天”的实践路径。作为41年教龄的老教师,他深谙“5+2=0”的教育困境,因此格外重视“家校社”的德育合力。当他提出“善良是美德,需从小播种”时,展现的是对德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就像父亲在他心田播下善良种子,他也通过教育让雷锋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生命价值的丈量:在时间中书写人生篇章


“生命由时间组成,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傅华的这句话,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昨天是历史,今天在进行,明天即到来”,唯有把握当下,才能让“人生无悔”。这种时间观转化为具体行动,就是54年坚持续写350万字雷锋日记,就是41年如一日的育人实践,就是“绝不让一天虚度”的生命自觉。


图片3.png

傅华老师在书房读书  文静摄


傅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体现在“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中。他用日记“立言”,以善举“立功”,凭坚守“立德”,让平凡的人生有了超越个体的意义。当他说出“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时,展现的是将个人生命融入时代洪流的自觉——就像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也用一生证明:普通人的生命价值,可通过持续的道德实践得以升华。


五、处世哲学的温度:在善意中构建和谐关系


“尊重别人才能被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傅华的这句话,概括了他的处世哲学。在他看来,“善良”是处世的基础,“良心”是做事的底线,这种态度源于父亲的教诲,也在54年的善举中得到强化。当他救助轻生者、资助贫困生时,践行的不仅是雷锋精神,更是“理解宽容、和谐相处”的处世智慧。


傅华的处世之道充满辩证思维。他既强调“讲良心做事不离谱”,又主张“低调做人越平凡越好”,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是“外圆内方”的人生智慧——对外以善意包容,对内以信仰坚守。在他看来,郭明义“兼顾事业家庭”的智慧,正是这种平衡的典范,值得自己学习。这种处世哲学让他在践行道德时,既能“铁了心做好事”,又能“兼顾人情事理”,展现了道德实践的现实温度。


傅华的11则微信语录,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信仰的执着。从自我认知到精神坚守,从德行养成到生命丈量,他用一生的实践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是个人的生命刻度,更是一个普通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在傅华身上,我们看到了“清醒认知、执着坚守、智慧育人、珍惜时光、善意处世”的生命脉络,这脉络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平凡人生抵达崇高的大门,也为时代留下了一份关于精神成长的珍贵启示。(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时代雷锋网.com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