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为炬,平凡成光——傅华微信中的生命辩证法 (二百零八)时间:2025-09-07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11月的10则微信语录,如同一组精密的齿轮,在“平凡与伟大”、“奋斗与幸福”、“小我与大我”的咬合中,展现出一位老党员用信仰丈量生命的精神图谱。从“奋斗是快乐之源”的生命体悟,到“走自己的路”的坚定执着;从“四我”新解的精神升华,到“做事三贵”的实践智慧,这些文字背后,是54年道德长跑的沉淀,更是一个普通人在时代中构筑精神坐标的生命自觉。 傅华老师在浏览自己发表的新浪微博 文静摄 一、奋斗的生命美学:在行动中破解精神空虚 “人怕无所事事,摆脱空虚的最好办法是为理想奋斗。”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生命意义的核心密码。在他看来,“奋斗”不是功利性的追逐,而是抵御精神空虚的良药——当一个人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就能如雷锋般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中感受快乐。这种奋斗观在他54年续写350万字雷锋日记的实践中得到印证:不是被迫的坚持,而是“精神享受”的自觉,是“老牛自知黄昏晚”的生命主动。 傅华老师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摄 傅华对“奋斗即幸福”的认知,有着深刻的实践基础。他经历的坎坷“比常人更多”,却将道德高峰的攀登视为“比珠峰更难却更值得”的事业。这种将苦难转化为动力的智慧,源自他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雷锋“不图名利坚持一生”的伟大,正在于将平凡工作升华为精神追求。当傅华说出“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人生”时,展现的是超越个人得失的生命境界,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信仰实践。 二、精神的定力之道:在非议中坚守自我方向 “对非议不理睬,走自己的路。”傅华的这句话,彰显了精神坚守的定力。在他看来,计较他人诽谤是“浪费生命”,真正的聪明人懂得用行动回应质疑。这种态度与雷锋“甘当傻子”的精神一脉相承——当有人质疑雷锋“傻”时,傅华坚定地表示“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因为这种“傻”的背后是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是“一心向着党”的信仰坚定。 傅华的“定力”并非固执,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他强调“评价自己要客观”,既不因好事数万件而自满,也不因时代浮躁而动摇。这种定力在“四我”新解中尤为明显:“自省小我”保持谦逊;“全局大我”拓展格局;“工作忘我”投入事业;“为民无我”升华境界。当他提出“为民无我就是不想自己”时,展现的是将个人生命融入到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超越,是抵御非议的根本力量。 三、师者的德才之思:在育人中践行知行合一 “教师要德才兼备,既是人师又是经师。”傅华的这句话,凝结着41年教育生涯的智慧。在他看来,传授知识需“知识渊博”,培养品德需“道德高尚”,这种“红专并举”的理念让他的教育超越了知识灌输,抵达灵魂浸润的深度。作为教师,他不仅带领学生修"雷锋桥"、照顾五保户,更用54年的道德实践证明:“育人先育己”不是口号,而是“打铁本身硬”的行动自觉。 傅华老师在前郭镇中心小学作学雷锋事迹报告 冬梅摄 傅华的教育观与雷锋精神深度契合。他指出雷锋“既普通又伟大”的特质,正是教育的最佳范本——用“平凡小事"诠释“伟大精神”。当他强调“雷锋精神属于全人类”时,实则是在拓展教育的维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更要传递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教育理念让他在退休后仍活跃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一线,用“身教”让雷锋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实践的智慧之光:在坚持中实现质的飞跃 “做事贵在自觉、贵在认真、贵在坚持。”傅华的这句话,概括了他54年实践的核心智慧。在他看来,“自觉源于信仰”,就像郭明义“30年学雷锋不动摇”;“认真”才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就像他核对日记数据的严谨;“坚持”终会“创造奇迹”,就像雷锋用平凡小事成就伟大。这种“做事三贵”的实践论,打破了“道德高不可攀”的误解,指出人人都可通过持续行动抵达精神高地。 傅华对“坚持”的理解,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他将雷锋精神的传承视为“由量到质”的过程——从“善小而为”到“习惯养成”,再到“美德升华”。当他计划前往抚顺雷锋纪念馆时,展现的不仅是对榜样的追慕,更是对“实践出真知”的笃定:只有走进雷锋生活过的地方,才能更深刻理解“平凡孕育伟大”的真谛。这种实践智慧让他的道德追求有了脚踏实地的力量。 傅华的10则微信语录,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信仰的执着。从奋斗的美学到坚守的定力,从育人的智慧到实践的哲学,他用一生的实践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这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指南,更是一个普通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在傅华身上,我们看到了“以信仰为炬,化平凡为光”的生命辩证法,这辩证法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普通人通过持续实践抵达精神崇高的路径,也为时代留下了一份关于信仰与奋斗的珍贵启示。(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