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爱与责任铸就教育丰碑 ——记傅华老师的教育人生(十四)时间:2025-04-01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职业操守,成为照亮学生前行道路的灯塔。傅华老师,便是这样一位扎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以爱岗敬业为笔、爱生如子为墨,书写壮丽教育篇章的杰出教师。他的事迹,犹如璀璨星辰,在教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激励着无数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退休前傅华老师在写一周工作计划 冬冬拍摄 一、舍小家为大家,诠释教育初心 “工作最要紧,事业最重要。”傅华老师将家父的这句临终遗嘱铭记于心,并化作一生的行动指南。在他的心中,学校的事无小事,自己的事再大也得为教育事业让步。他为了党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做出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 傅华老师曾先后放弃了5次进城的机会,这些机会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是改变命运、提升生活品质的绝佳契机,但在他眼中,农村的孩子更需要他,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他。他选择坚守在农村这片教育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在家庭与事业的天平上,傅华老师将砝码重重地倾向了事业。他的爱人两次生孩子,他都因忙于工作而未能给予很好的关照。第一次,爱人生孩子难产,产后大出血,孩子生下后窒息夭折,而当时正值初三学生中考复习的紧张阶段,他作为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心系学生的前途,没能在第一时间陪伴在爱人身边。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他觉得对不起爱人,更对不起那未曾好好看世界一眼的小生命。然而,他所教班级的政治科成绩在当年中考中名列全县第一名,这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他为了学生牺牲家庭的无私奉献。第二次,爱人临产前半个小时,他还在学校上班,是内弟跑到学校将他“请”了回来。即便如此,为了响应国家“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他说服爱人和母亲,率先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 对父母,他因忙于工作尽孝不够;对女儿,他因倍加关爱学生的前途而耽误了她的前程。在家人面前,他或许不是一位合格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但在党和人民面前,在他的学生和深井子镇父老乡亲心中,他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人民教师。面对一批批学生出息、成才,他深感欣慰,他问心无愧,青春无悔。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初心,什么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二、敬业奉献,书写教育传奇 傅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体现在他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1983—1984学年度,傅华老师所任的深井子镇中学三年(3班)在他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半学期就获得期中考试三大主科分别第一,学年总分第一名;期末全县统考成绩在全校初三学年中五大主科分别第一,学年总分第一名。全学校二十二个教学班,半学期各项工作检查评比有16周获得流动红旗,创造了深井子镇中学历史上的奇迹。这一年中考,政治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名。然而,长期的过度劳累使他不幸病倒,患有胃穿孔疾病,做了大手术。这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二次手术,病情十分严重。但在手术前,他没有因胃病请过一天假,哪怕一小时假。术后,由于保养不好,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有时溃疡病发作,他一个劲地吐黄绿水,坐着不能吃饭,只好躺着由爱人和孩子喂饭吃。即便如此,他依然带病坚持上班,给学生上课。胃疼起来,他就用右手拇指或钢笔等硬东西顶压疼痛的部位,继续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的坚持和付出,时常感动得学生们热泪盈眶。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敬业精神,什么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爱生如子,温暖学生心灵 傅华老师不仅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爱生如子。他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呵护,都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1984年冬傅华和三岁独生女儿冬冬合影 这幅照片就是当年小男孩拍摄的 在深井子镇中学81届学生中,有一位来自深井子牧场的小男孩,在校住宿时因冬季取暖条件差,双手冻得红肿长疮不能写字。傅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和爱人每天两次烧开水泡茄杆等给男孩烫手换药,整整坚持了一个冬天。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男孩的冻疮终于治愈。这位小男孩初三毕业后,因家庭贫困、人口多,工作没有着落。傅华老师又给予他特别关爱和帮助,让他在自己家里无偿吃住了一个多月。那时傅华老师刚做完手术,生活艰难,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傅华老师一家的支持和帮助下,男孩学会了照相技术,有了谋生的一技之长,当年就成了深井子镇小有名气的个体照相馆老板,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1990年3月31日,高二理科班班长急匆匆地找到傅华老师,说班上的刘钧昌和父亲闹翻后绝食三天,谁劝也不听。傅华老师了解刘钧昌同学是个残疾青年,性格内向且倔强,担心这样下去会出大问题。他马上与班主任孙老师前去做思想工作,经过一番苦劝,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效。后来,傅华老师又多次约请刘钧昌到家里谈心,给他讲人生、谈理想,讲述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故事,还将李燕杰教授的《塑造美好的心灵》一书送给他。在傅华老师的努力下,刘钧昌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傅华老师深知巩固“普九”成果的艰难,为了动员流失生返校重读,他数十年来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先后动员了91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其中,为了动员深井子镇长发村一位姓陈的男孩返校,傅华老师跑了三趟,甚至在市场上赶集碰到他和母亲时,也不放过做思想工作的机会。在傅华老师的真情感动下,男孩于2001年3月重返校园。为了解决男孩学习上的困难,学校减免了他的学费,傅华老师又自掏腰包为他买了书包、本、笔等学习用品。男孩第一天上学时,傅华老师看到他头发长,掏出仅有的2元钱让他去理发,又从别的老师那里借来5元钱送给他修好自行车。男孩含着眼泪三次向傅华老师鞠躬致谢,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傅华老师的内心,也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的责任重大。 四、无私付出,彰显高尚师德 傅华老师的高尚师德,还体现在他对学校工作的全力支持和无私奉献上。1995年3月,初一政治老师因婚事请假一周,为了不耽误学生课程,为领导分忧,傅华老师主动要求为初一六个班级代课,而且不要任何报酬。一周下来,他共计上课26节,还为初三其他两个班级代课两节,晚课、周日补课不算在内。一周工作结束,他的体重由144.6斤降至138.2斤,掉了6斤四两肉,但他却心情特别高兴,因为他尽到了一位教师的责任。 2000年9月校运会期间,一年七班班主任有事请假,领导找到傅华老师带班。他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任务,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所在班级荣获了29届校运会精神文明奖,受到全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他总是以学校的工作为重,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学校有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高尚师德,什么是无私奉献。 傅华老师的教育人生,是一部充满爱与责任的壮丽史诗。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他用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品质,为学生们点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用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精神,铸就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懈努力,奋勇前行。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傅华老师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坚守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