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爱为笔,绘就温暖人生 ——记傅华的奉献之路(十五)时间:2025-04-01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生活的舞台上,总有一些人以平凡之躯,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傅华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宛如一位心怀大爱的行者,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用爱与关怀,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点亮希望之光,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温暖灯塔。 傅华在阅读《吉林教育》 于彦伟拍摄 1979年,傅华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来到前郭县深井子镇中学任教。从踏入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的命运与这里的人们紧紧相连在一起,开启了一段充满爱与奉献的征程。 一、悠悠十四载,情暖孤寡家 初到深井子镇中学,傅华就将目光投向了张大爷一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张大爷一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傅华主动承担起帮扶的责任,这一坚持,便是漫长的14年。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1992 年春节前后,傅华家中包了饺子,那十斤牛肉饺子,在当时是一份难得的美味。然而,傅华一家却舍不得全部享用,每次都留下一半,满心欢喜地送到张大爷家中。当张大娘讲述张大爷吃饺子时感动落泪,感叹傅华夫妇比亲生儿女还要贴心时,我们仿佛能看到那温馨的画面:张大爷满是皱纹的脸上,泪水滑落,嘴里念叨着傅华夫妇的好,这份真挚的情感,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个人心间。 命运却没有眷顾张大爷一家。转年4月20号,张大爷因病与世长辞。傅华和爱人悲痛万分,他们不仅四处借钱为老人购置寿衣,还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天都去看望张大娘,给予她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傅华的爱人更是几乎整日守候在张家,陪张大娘聊天,帮她操持家务。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傅华夫妇用自己的行动,为张大娘驱散阴霾,让她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真情。 二、春蕾绽希望,学子梦起航 教育,是傅华的本职工作,也是他播撒爱心的重要领域。98年至99年,国家春蕾工程的号召响起,傅华积极响应,用自己微薄的津贴费资助深井子镇七棵树村一位9岁女孩读书。他深知,对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是,他不仅承担了女孩的学费,还为她购买衣服、书包以及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品。在傅华的关爱下,女孩如同一颗茁壮成长的幼苗,在知识的阳光下,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1995年9月,傅华得知残疾人家庭子女迟云红面临交不起学杂费的难题。迟云红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庭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孩子的求学之路眼看就要中断。傅华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用自己的钱代交了学杂费。这一善举,让迟云红得以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追逐自己的梦想。 1996年7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备考,傅华用自己的补课费140元给三年(2)班学生,甚至包括外班的田淑英、崔启玉等购买复习资料。在他心中,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他最关心的事情。同年三年(2)班的卢金蕾同学家中遭遇横祸,母亲双腿压折住进医院。傅华得知后,心急如焚,他不仅和全班同学一起购买礼物去医院看望,还积极为卢金蕾解决实际困难。他帮忙联系医生,协调护理事宜,让卢金蕾能够安心学习。在傅华的关心和帮助下,卢金蕾逐渐走出了家庭变故的阴影,努力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三、心系农家苦,援手解困厄 傅华的爱心,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和孤寡老人的关怀上,对于那些生活困苦的农民兄弟,他同样伸出了援助之手。多年来,他帮扶过的农户近20家,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饱含着他对农民兄弟深深的同情和关爱。 1993年,十家户村杨姓农民因生活贫困,连种地的种子和化肥都买不起。无奈之下,农民找到了傅华。傅华深知种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到深井子经管站担保贷款一千元,帮助农户解决了燃眉之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近年来旱灾严重,农户的庄稼歉收,贷款无力偿还。傅华没有抱怨,没有责怪,他默默地代农户偿还了贷款,仅利息就还了近七百元。前几年,当他得知农户家中两个大人重病时,他和爱人商量后,决定不再让农户偿还本金,还叮嘱他们安心养病,努力把日子过好。傅华的这份善良和宽容,让农户一家感激涕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1998年大洪水,灾区洪水肆虐,无数家庭的房屋被冲毁,农田被淹没,人们失去了家园和生活的希望。傅华心系灾区人民,他一次就捐款300元。在那个自己生活也并不富裕的年代,300元对于傅华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他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他说:“灾区人民现在最需要帮助,我能做的虽然不多,但希望这点钱能给他们带去一丝温暖和希望。” 四、大爱无私,德馨四方 傅华帮助过的人,如同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他的爱心,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温暖着每一个受助者的心。然而,傅华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艰辛。 作为工薪阶层的他,经济并不宽裕。父母在世时,他要尽孝;妻子有病,需要治疗;独生女儿要读书,每一项开支都让他倍感压力。在深井子镇中学工作三十多年,他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四处租房,先后搬了八次家。他的生活极其简朴,一台旧自行车骑到破旧不堪,卖到7元钱的程度;一副教案夹竟用了32年;一个带有“饮水思源”字样的刷牙缸伴随他54年;刮胡刀是孩子小时候弄掉把的,他却一直舍不得丢弃,对付用了36年,直到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给他买了一个高级电动剃须刀,那把旧刮胡刀才“光荣”退役。 傅华用了54年“饮水思源”刷牙缸,于2022年“光荣”退役 冬冬拍摄 尽管生活如此拮据,傅华对各类捐款却毫不吝啬。这些年来,他对灾区人民、孤儿党育苗、前郭县乌兰大街建设、残疾人以及扶贫济困等各类捐款约有十三万余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人间大爱。 傅华的善举,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在社会上歌星、影星走红的时代,深井子镇中学有的班级进行民意调查,当问到最崇拜的人物时,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他们的老师傅华。他用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们心中树立起一座道德的丰碑,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正如一位失足犯罪青年23年前给傅华来信所说:“‘傅华’二字已不仅仅是你的名字,而是一种精神,在每个人的血液中奔腾。”2002年4月4日,这位失足犯罪青年在监狱里收看到吉林省电视台“纪实”节目里播放的《傅华学雷锋》,他与其他狱友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傅华的精神,跨越了高墙,触动了一颗颗曾经迷失的心,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傅华,他以爱为笔,以善良为墨,在平凡的生活中绘就了一幅温暖人心的画卷。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赞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怀揣着爱与责任,勇敢前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