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雷锋“钉子精神”,点亮阅读之光 ——傅华老师的阅读人生(二十二)时间:2025-04-02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时代的浩瀚长河中,总有一些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故事如醇厚佳酿,滋养着我们的心灵。雷锋的“钉子精神”,便是其中最耀眼的光芒与最动人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傅华的人生,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注脚,他以对书报刊的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传奇。 左图傅华在深井子镇中学政治教研室阅读《吉林教育》;右图傅华在阅读《中国教育报》 于彦伟拍摄 一、雷锋“钉子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雷锋,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虽然生命短暂,却以其崇高的精神品质,成为了全体中国人心中永恒的道德楷模。他在日记中写道:“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挤劲”,是对时间的珍惜与高效利用。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然而雷锋却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挤出点滴空隙用于学习。他利用休息时间、出差途中,甚至在电影院等待电影开场的片刻,都能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这种对时间的珍视,让他在有限的生命中汲取了无尽的知识养分。 “钻劲”,则是对知识的深入钻研与不懈追求。雷锋在学习毛主席著作时,总结了五步学习法,深入分析每篇文章的作用、观点、方法论,并联系个人实际写心得体会。他在书中密密麻麻的批注与心得笔记,见证了他对知识的敬畏与执着。这种“钻劲”,让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阅读,更是将知识内化于心,成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准则。 雷锋的“钉子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不退缩、不放弃,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傅华的成长背景与家庭影响 傅华的成长历程,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与影响。他的父亲傅景生,虽仅读过一年半私塾,却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父亲晚上常常借着月光阅读书籍,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国学经典背得滚瓜烂熟。父亲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还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傅华的心中,用这些经典启蒙教材教育他,同时以身作则,践行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生积德行善,一辈子做好事。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傅华从小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家庭生活十分贫困,没有像样的书桌和椅子,傅华就用三张破饭桌摞起来当地桌,把腌咸菜的小缸腿挪过来,上面放上两块木板,再铺上母亲扎的做饭围巾当椅子,坐在上边伏在地桌上读书学习。没有电灯,就点着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傅华每天都学习到深夜,有时甚至学习到下半夜两三点钟。父母虽然心疼他,也考虑到煤油凭票供应,一家人的用度紧张,但傅华对知识的渴望让他无法停下学习的脚步。而令人感动的是,两个嫂子从来没有抱怨过,她们的理解与支持,为傅华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傅华学生时代的阅读经历与收获 在小学读书期间,傅华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阅读热情与求知欲。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书籍,不仅读完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帝论》《唯物辩证法》和《哲学笔记》,以及《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等理论著作,还广泛涉猎了《林海雪原》《红岩》《红日》、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雨果的《悲惨世界》等中外名著。 尽管那时的傅华年龄尚小,对于伟人们的理论著作和名人们的文学名著,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但这些书籍却如同一盏盏明灯,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为他后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陈兰光老师对他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和文学艺术熏陶,更是让他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方向,激发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傅华工作后的阅读习惯与坚持 参加工作后,傅华对书报刊的热爱有增无减。1963年,他借阅了《人民日记》《中国青年报》刊登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那份报纸,从此便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经常从新立小学老师那里借阅报纸、刊物,上中学、高中时,中午不休息也要坐在老师的教研室里阅读报刊杂志。 傅华老师搜集的“德育资料” 冬冬拍摄 在新立小学任民办教师的5年和在海勃日戈镇中学(原深井子镇中学)工作35年时间里,傅华迎来了阅读报刊杂志的黄金时期。他每天除了正常工作8小时外,还要工作学习到深夜,有时甚至忙到下半夜两三点钟,其中阅读报纸、刊物就需要3个小时左右时间。他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剪报、藏报,把有用的文章、资料都保存起来,分类归档,装进牛皮口袋里。这些宝贵的资料,不仅是他知识储备的宝库,更是他教育教学的有力工具。他将这些资料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然而,岁月流转,由于搬家次数多,没有足够的空间堆放这些珍贵的资料,在老伴的压力下,傅华不得不忍痛将7—8袋子(装化肥用的二铵袋子)的资料当作废品卖掉。尽管如今仅存一部分德育资料,但那些曾经阅读、整理资料的时光,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些知识与智慧,也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人生的宝贵财富。 五、退休后的傅华依然坚持阅读 退休后,傅华并没有停下阅读的脚步,他依然在网上坚持阅读《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和《解放军报》等党报,以及《求是》《雷锋》等刊物。阅读,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常态,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近年来,他克服了视力不佳的困难,阅读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仅2022年一年,他就读完了《马克思传》《毛泽东传》《共产党宣言》《跟着毛泽东学读书》《中共党史风云录》《百年大党何以引领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近20部著作。通过阅读,他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增强了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自觉性。他将自己从阅读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传递给下一代,用知识的火种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 傅华的一生,是与书报刊相伴的一生,是践行雷锋“钉子精神”的一生。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挤出每一分每一秒用于阅读;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钻研、探索,追求真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我们拥有像雷锋一样的“钉子精神”,善于挤、善于钻,就一定能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收获人生。让我们以傅华为榜样,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在书报刊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