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家风润物细无声:傅华的家庭教育传承与人格塑造之路(五十四)
详细内容

家风润物细无声:傅华的家庭教育传承与人格塑造之路(五十四)

时间:2025-05-17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时光的长河中,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而家风则是其中最温润的养分。傅华,这位在教育与公益领域默默耕耘的前行者,其人格魅力与精神追求的形成,深深植根于家庭这片沃土。父亲傅景生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傅华的心灵,塑造了他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品格,更培育出他一生向善、心怀大爱的精神境界。


图片5.png

2018年10月4日傅华在松原查干湖景区旅游留影  冬冬摄


一、言传:传统文化滋养精神内核


傅景生,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农民,虽只接受过一年多的私塾教育,却凭借对知识的渴望,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借着月光苦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深知文化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儿时的傅华,常依偎在父亲身旁,聆听那些承载着智慧与品德的经典篇章。父亲讲述的《弟子规》《名贤集》《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大实话》和《论语》,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他幼小的心灵中。“首孝悌,次谨信”的教诲,让傅华懂得了尊敬长辈、诚实守信的重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箴言,教会他做事应心怀纯粹,不图回报;“吃亏就是福”的人生信条,则塑造了他豁达、善良的性格。


父亲还常向傅华讲述历史上伟人、名人、英雄的故事,从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到屈原的爱国情怀;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到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从毛泽东、周恩来的革命风范,到焦裕禄、雷锋的奉献精神。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道德与精神的传承,为傅华树立了一个个崇高的榜样,让他在心中勾勒出理想人格的模样,激励着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以这些先贤、伟人、英雄为标杆,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身教:积德行善树立行为典范


傅景生不仅通过言语传授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更以实际行动为傅华树立了道德的标杆。他一生践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座右铭,将积德行善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在乡里乡亲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解决难题,却从不求任何回报。无论是为贫困家庭送去粮食,还是在农忙时节主动帮忙劳作,他的善举如涓涓细流,温暖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傅景生做了好事从不张扬,这种低调而纯粹的善念,深深影响了傅华。傅华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善良与奉献的力量,明白了真正的美德不在于外界的赞扬与认可,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良知。父亲的行为让他懂得,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获取了多少,而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付出了多少。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具说服力,使傅华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品格,为他日后长期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对话:思想交流启迪人生智慧


傅华与父亲之间,不仅是父子关系,更是思想上的挚友。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畅谈理想、议论人生、讨论道德。从对人生目标的探讨,到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从个人品德的修养,到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父子俩的交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些对话中,父亲从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傅华交流观点。当傅华提出独到的见解时,父亲虽不会用华丽的语言夸赞,只是微笑着注视他,但这微笑中饱含的认可与鼓励,却让傅华感受到了莫大的肯定,成为他不断思考、追求进步的动力。这种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不仅拓宽了傅华的视野,更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1956年到1978年傅华上大学,长达二十余年的思想交流,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父子俩的心灵紧紧相连。即使在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外地工作,距离虽远,但父子之间的心灵默契依然存在,他们的交流虽减少,却从未中断。这种持续的思想互动,对傅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在面对人生的各种抉择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信仰。


四、传承:家风引领人生方向


傅景生对傅华学雷锋、做好事的支持,贯穿了他的一生。无论是儿时傅华在学校帮助同学、义务服务五保户,还是青年时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父亲始终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即使在临终前,父亲仍念念不忘嘱咐傅华“工作最重要!”、“雷锋是大好人,学雷锋不要停步,要坚持一直学下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些临终遗言,字字千钧,不仅是父亲对傅华的期望,更是家风的传承与延续。


傅华将父亲的教诲铭记于心,将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作为一生的原则。在教育工作中,他默默耕耘,不图名利,一心只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弘扬雷锋精神的道路上,他坚持不懈,不求回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父亲的嘱托。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善举、每一次坚持,都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家风最好的传承。


图片6.png

傅华老师在书房  文静拍摄


傅华对名利看得很淡,他更看重人们的口碑和心碑。他常常思考自己能为社会贡献什么,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生活和人生。这些思考,正是家风影响下的自我审视与成长。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分享给青少年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引导孩子们学会做人做事,传承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让家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延续和发扬。


傅华的家庭教育,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是言传身教与思想传承的生动典范。父亲傅景生用自己的一生,为傅华树立了道德的标杆,教会他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道理;而傅华则以自己的行动,将家风传承下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家风的力量,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让善良、正直、奉献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