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傅华老师的四封家书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五十八)时间:2025-05-18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历史的长河中,家书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写信者的内心世界,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傅华老师的四封家书,跨越了岁月的鸿沟,从1994年到2004年,字里行间不仅蕴含着对家人的深情厚谊,更彰显出一位共产党人炽热的家国情怀。 傅华老师在海勃日戈镇中学(原深井子镇中学)留影 佚名拍摄 一、拳拳向党的初心 “今年‘七一’前深井子镇党委、学校党支部能解决我的组织问题。前郭县组织部已考察完,中小学给一个发展指标,同意我填党表,我心情很激动,这是我半生的奋斗,二十年的追求结果。能在今年‘七一’前夕,建党七十三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我人生中又一个新的起点。”1994年5月27日,傅华老师在给傅荣二哥的信中,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将即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喜讯第一时间分享给家人。 这封信,是他向党组织靠拢的漫长征程的见证。半生的奋斗,二十年的追求,其中的艰辛与执着,常人难以体会。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信息传播不够发达的年代,坚定的信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那一刻起,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决心用行动为党旗增辉,用一生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回顾历史,无数革命先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困境中坚守,只为了给后代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傅华老师以他们为榜样,沿着他们的足迹,坚定不移地向着党的方向迈进。他的初心,如同革命先辈们的初心一样纯粹,一样炽热。这份初心,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支撑他们在艰难险阻面前不屈不挠的力量源泉。 在当今时代,虽然我们身处和平环境,但党的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位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傅华老师的这封家书,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本,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二、谆谆育人的期许 “小松,你很孝顺爷爷、奶奶,这很好。但还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努力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少看点电视节目,不要贪玩,将来走向社会,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否则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三伯父相信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我期待你有出息、有作为,一定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1996年5月22日,傅华老师在给小松侄儿的信中,满是关切与期待。 这封信,不仅仅是一位长辈对晚辈的叮嘱,更是一位共产党人对未来一代的殷切期望。在傅华老师看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而努力学习,则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在教育晚辈的过程中,傅华老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他视党和人民的事业比什么都重要,即使在面对亲情与事业的抉择时,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相信,自己的坚守和付出,会成为晚辈们成长道路上的榜样,激励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时代。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傅华老师的谆谆教诲,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教育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三、切切为人的哲思 “人,要有志气,要有骨气,要有勇气。有志气,要体现在精神上,人没有点精神不行。这种精神就是进取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有骨气,人要有尊严,人要挺起脊梁做人。别人出息了,我们也不白给。成才了,成功了,任人评说,自己坦然面对。有勇气,要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挫折。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首先要克服自身弱点,战胜自我。只有战胜自己,才会立于不败之地。”2003年12月23日,傅华老师在给女儿冬冬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写下了这些话。 傅华老师和女儿冬冬在松原儿童公园松花江北岸合影 佚名拍摄 这封信,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人生教诲,也是一位共产党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在傅华老师眼中,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就必须具备志气、骨气和勇气。这三种品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志气,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源泉。它让我们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甘于平庸,勇于追求卓越。傅华老师自己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他在追求入党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追求。 骨气,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它让我们有尊严地活着,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权势屈服。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和诱惑时,傅华老师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勇气,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关键。它让我们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决心和勇气,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气馁,不放弃。傅华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挑战。 这些人生哲理,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志气,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尊重;要有骨气,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民族特色;要有勇气,才能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深深爱国的情怀 傅华老师书信手稿 冬冬拍摄 “后半生,爸爸会有所作为;同时也希望你有出息、有作为。前几天你回来临走时,爸爸送给你两句话,一句是裘法祖的,一句是我的,谈的都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希望你谨记,并照着去做,做就要做好。做比说难,做比说更重要,只有做才有成果,才有收获,才有理想的人生。”2004年7月19日,傅华老师在给女儿冬冬的信中,表达了对女儿的期望,也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这封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傅华老师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他希望自己的后半生能够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他也希望女儿能够有出息、有作为,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他深知,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了,个人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傅华老师的心中,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无论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时,他都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这种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傅华老师的爱国精神,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傅华老师的四封家书,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位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从这些家书中,我们看到了他拳拳向党的初心、谆谆育人的期许、切切为人的哲思和深深爱国的情怀。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