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跨越十六载的精神呼唤:傅华事迹的时代回响与价值追寻 (八十七)
详细内容

跨越十六载的精神呼唤:傅华事迹的时代回响与价值追寻 (八十七)

时间:2025-06-01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2009年的网络时空中,两封充满热忱的信件跨越数字浪潮,向著名演讲家邹越与“人生境界”栏目编辑发出了关于傅华老师的诚挚推荐。十六年后重读这些文字,字里行间的恳切与感动依然鲜活如初,不仅折射出傅华老师事迹的震撼力量,更引发了人们对时代精神标杆、道德楷模价值的深刻思考。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海勃日戈镇中学(原深井子镇中学)留影  王春光拍摄


2009年1月15日,一位80后大学生潘吉祥在观看邹越于松原油田高中的演讲后深受触动。演讲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内容,点燃了这位刚刚毕业、正迷茫求职的年轻人对未来的希望。但潘吉祥并未止步于感动,他敏锐地意识到,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光辉题词发表46周年之际,社会亟需雷锋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作为鲜活榜样。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大学同学的老师——傅华。在潘吉祥的描述中,傅华老师是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物:46年如一日践行雷锋精神,救了三条人命、挽救轻生者20人、慷慨捐款5万余元;46年不间断书写约300万字的道德修养日记,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人用半生光阴诠释的信仰与坚守。潘吉祥真诚地建议邹越在演讲中讲述傅华的故事,认为这不仅能增强演讲的思想深度与时代感,更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他指引邹越通过百度搜索、微博、博客平台了解傅华,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位“老乡”的自豪与敬意,希望借由名人的影响力,让傅华的事迹和精神被更多人知晓、学习。


与此同时,2009年1月14日网友“syqg_2009”也将傅华老师推荐给人民日报、人民网“人生境界”栏目。他高度认可该栏目弘扬正气、传播美德的社会价值,并在被青岛大学生付华带着养母在校读书、克服了重重困难十分坚强的事迹感动的同时,郑重推荐与之同名的“东北草原上的活雷锋”——傅华。这位网友强调,傅华的事迹“感天动地,震撼人们的心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他从更宏观的视角指出,在毛泽东主席题词纪念日来临之际,宣传傅华事迹对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他呼吁媒体将傅华树立为党员、群众和青少年共同学习的榜样,甚至提议开辟专栏连载傅华的道德修养日记,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净化社会灵魂。这种跨越虚拟网络的热忱推荐,展现出公众对道德楷模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正能量传播的深切期待。


图片2.png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拍摄


十六年后回望,这两封信不仅是对傅华老师的赞美,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精神榜样的永恒需求。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部分人精神世界却面临空虚与迷茫。傅华老师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坐标:他的善举无关名利,纯粹出于对他人的关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他的日记不仅是个人道德成长的记录,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指南。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稀缺而珍贵,也正因如此,当年的推荐者才会如此迫切地希望将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两封信也反映出民间力量在挖掘、传播正能量人物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官方媒体与名人的影响力固然强大,但普通民众基于真实认知与情感共鸣的自发推荐,往往更能触动人心。潘吉祥与syqg_2009或许只是茫茫网络中的普通个体,但他们对傅华事迹的推崇,凝聚成了一股推动社会关注的力量。这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让更多像傅华这样的道德楷模被看见、被学习。


傅华老师的事迹在十六年后依然值得被铭记与传播。他的存在证明,雷锋精神从未过时,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在时代中延续。无论是救人性命的壮举,还是坚持写日记的日常,傅华用行动告诉我们:践行高尚的道德,既需要关键时刻的勇气,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在当今社会,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榜样,来引领人们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精神的富足。


2009年1月的两封信件,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唤。它们提醒着我们,在时代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值得被永远铭记与传颂。傅华老师的事迹,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他不仅是松原人民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当我们再次重读这些文字时,不应仅仅停留在感动,更应将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让傅华老师所代表的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