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对话里的精神丰碑:解码傅华老师的平凡与伟大 (八十八)时间:2025-06-01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新浪微博的方寸屏幕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傅华老师这位扎根乡村教育41年的普通教师,走进了大众视野。傅华女儿冬冬与微友们的交流,字里行间满是对傅华老师的崇敬与赞美,每一段文字都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人们对高尚师德与雷锋精神的敬仰之情,也勾勒出一位乡村教师用一生书写的传奇人生。 2015年6月在“德润前郭,好人标兵”发布会上傅华等10位标兵受到表彰 傅华老师的一生,是扎根乡村教育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正如冬冬所说,“他在农村学校一干就是41年,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在他的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寒冬里,他烧开水为冻伤的学生烫手脚,用温暖驱散严寒;节假日,他把回不去家的孩子领回家吃住,为他们包饺子,给予家的温暖;面对贫困学生,他和妻子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助力孩子们的求学之路。”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最深沉的爱与责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成为学生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 傅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在他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次手术,尤其是严重的胃穿孔手术,都未能阻挡他重返讲台的脚步。手术前,他强忍胃溃疡的疼痛,坚持上课,从未请过一天病假,哪怕一个小时病假;手术后,他不顾胃穿孔术后后遗症的折磨,心系学生,早早回到课堂。他的刚强与坚韧,让当年的学生们含泪听课,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看到了他用生命践行教育使命的崇高精神。 与城市里的大学同学相比,傅华老师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当同学们纷纷改行成为党政领导,在城市里拥有更好的发展时,他却坚守在科尔沁草原深处的一所乡村中学。这里条件艰苦,但他从未有过一丝动摇。他曾放弃五次进城任教、提干、转行的机会。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41年的坚守证明,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名利与地位,而在于对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在于为他人带来的改变与希望。他的选择,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是对雷锋精神的最好诠释。 傅华老师在松原镜湖公园留影 冬冬拍摄 在微博对话中,微友们毫不吝啬对傅华老师的赞美之词。少玄1230感慨“傅华来自底层民间,却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撑起未来”;中国最小志愿者唐乐琳表达对他的学习与致敬;魏良鹏称赞他真正践行、诠释和弘扬了雷锋精神;“海口雷锋”刘育峰高度评价他用雷锋精神育人,师德高尚,是时代楷模……这些赞美,是对傅华老师一生奉献的认可,也是对他所代表的雷锋精神和高尚师德的推崇。他的事迹,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美好与光辉,激励着更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傅华老师与雷锋精神有着深厚的渊源。他38岁时与湖南雷锋纪念馆原馆长、“中国好人”、雷锋堂兄雷孟宣在北京相识相知,雷孟宣在他的日记扉页上写下的话语,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一种激励。他用51年的时间践行雷锋精神,贵在“真学实做”,默默奉献;坚持续写雷锋日记51年,持之以恒,留下了310万字的《付华道德修养日记》。这些日记,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努力与坚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雷锋精神传人”、“最美乡村教师”,并成为雷锋班“编外战士”,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一生的坚守与付出。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2016年10月11日 冬冬拍摄 傅华老师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感动了身边的人,也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认为“付华现象”“付华精神”值得全社会关注,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他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看到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在微博对话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傅华老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用41年的乡村教育生涯,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用51年的雷锋精神践行,展现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他的事迹和精神,通过微博的传播,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平凡中的伟大。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傅华老师这样的人,坚守初心,无私奉献,让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让高尚的师德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