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化雨润心田:傅华以雷锋精神书写人间大爱 (九十一)时间:2025-06-05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岁月的长河中,雷锋精神始终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傅华老师以“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为人生信条,将“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的理念融入日常点滴,用一件件朴实无华的善举,在平凡的生活中诠释着雷锋精神力量,在教育岗位上书写着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 傅华老师在前郭县郭旗街广场留影 冬冬拍摄 在新立小学任教时,傅华老师就将温暖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同事。住校回不去家的徐江、王柏林等老师,常常被他热情地邀请到家中吃饭。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一顿家常饭不仅是简单的饱腹之食,更是传递关怀与温暖的桥梁。傅华老师用烟火气息浓郁的灶台,驱散了同事们思乡的愁绪,让他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对于有困难的同事,他更是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从生活琐事到实际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用行动践行着对同志的关爱。这份无私的帮助,如同春日里的暖阳,让同事们在困境中感受到了希望与力量。 在深井子镇中学任教的日子里,傅华老师的善举更是不胜枚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同事梁成贵老师家庭生活困难,老伴身体抱恙,在物资凭票供应的艰难时期,傅华老师宁可自己和家人节衣缩食,毅然将供应本上积攒的珍贵的20斤细粮(10斤大米、10斤白面)送给了梁成贵老师。在当时,这些细粮是家庭改善生活的珍贵物资,傅华老师的慷慨之举,不仅缓解了梁家的燃眉之急,更让梁成贵老师一家感受到了同事间真挚的情谊。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成为了梁家人心中永远难忘的记忆。 秋季傅华和女儿冬冬在小园里摘柿子 佚名拍摄 傅华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同事,更在同事遭遇不公时挺身而出。当那位有能力、有才华的东北师大毕业生遭到别人打压,面临不公对待时,傅华老师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毫不畏惧地站出来,为其主持公道。在他心中,正义与公平不容践踏,即使可能会因此得罪人,他也坚守原则,展现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担当与勇气。这种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态度,不仅为同事讨回了公道,更赢得了众人的敬重,成为了校园里守护正义的标杆。 日常生活中的傅华老师,总是将分享与关爱挂在心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每当家中做了炖大鹅、炖鸡肉等“差样饭菜”,他总会第一时间邀请同事王老师、张老师到家里品尝。他享受与同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畅谈生活的时光,却从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种纯粹的情谊,没有利益的掺杂,只有真诚的分享与关爱,让同事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与幸福。 傅华老师的善举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事冯老师为木料无处存放而发愁,找到傅华老师时,他二话不说,和老伴一起将自家仓房腾出地方,让木料安稳地存放了大半年。这份乐于助人的豪爽与真诚,没有丝毫的犹豫与计较,展现出了他善良的本性。而当同事陈老师因病手术时,傅华老师和老伴带着礼物到医院探望,在陈老师出院后,又送上自家养的土公鸡为其补养身体。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如春风拂面,温暖着同事的心,让病痛中的陈老师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意。 傅华老师自己的生活清贫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慷慨大方的心。当学校一位老教师急需用钱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将准备自用的4000元钱借给对方应急。在他看来,帮助他人远比个人的得失重要,这份无私与豁达,彰显了他高尚的品格。 2006年4月30日,学校一位老教师因病离世,傅华老师是唯一到前郭殡仪馆送行的同事。他含着眼泪,在同事的遗体旁三次鞠躬,表达深切哀悼。这一鞠躬,是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这二鞠躬,是对往昔情谊的珍视与不舍;这三鞠躬,更是他重情重义的生动写照。 傅华老师在松原留影 冬冬拍摄 傅华老师关爱同事、帮助同志的故事,如繁星点点,难以一一详述。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承诺,将“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的精神贯穿始终。他的善举,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关怀,汇聚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傅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延续与传承,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芒。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心怀善意,处处都能传递温暖;只要坚守信念,平凡的人生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这份如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将永远铭刻在同事们的心中,也将激励着更多人以他为榜样,在生活中传递爱与善良,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