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叩问名利:傅华老师笔下的精神觉醒与价值坚守 (九十五)
详细内容

叩问名利:傅华老师笔下的精神觉醒与价值坚守 (九十五)

时间:2025-06-05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物欲横流的尘世中,名利如同高悬的诱饵,引得无数人竞相追逐。然而,傅华老师却以清醒的笔触,在《小议“名利”(一)》中撕开世俗的迷雾,用哲思般的语言构建起一座超越功利的精神灯塔。他的文字不仅是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剖白,更是对社会集体意识的深刻叩问,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探寻着生命的本真意义与精神的永恒价值。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查干湖留影  冬冬拍摄


傅华开篇直指社会痼疾:“人世间,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追逐名利,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对此我深恶痛绝。”这一声疾呼,道出了功利主义泛滥下人性的异化。当权力、金钱、美色成为获取名利的筹码,当造假与欺瞒成为成功的捷径,社会的价值天平已然倾斜。傅华敏锐地洞察到,这些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的名利,犹如沙上筑塔,虽能在一时耀人眼目,却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与时间的考验。他冷峻地指出:“历史是人民写的”,那些背离良知的逐利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徒留骂名。这种对名利本质的揭露,展现出穿透表象的深邃洞察力,警示着世人莫被虚幻的名利蒙蔽双眼。


“名利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的东西。我对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傅华以近乎禅意的表述,阐释了自己超然物外的价值观。这种淡泊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长期磨练、修养的结果”,是历经岁月沉淀与精神淬炼后的顿悟。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声名显赫者因贪恋权位而遗臭万年,又有多少默默奉献者虽无名利加身,却在百姓心中树起不朽丰碑。傅华清醒地认识到,世俗意义上的虚名不过是过眼云烟,“徒有虚名,给都不要!因为虚名毫无意义”。这种对虚名的唾弃,彰显出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界赋予的光环,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对社会的贡献。


图片2.png

傅华老师在校园里留影  浩宇拍摄


傅华对名利的态度,深受其父傅景生的影响。在《小议“名利”(二)》中,他深情回忆父亲“行善一辈子,为的不是‘名利’二字”。傅景生老人一生秉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信条,虽未获得任何荣誉,却以纯粹的良知与善举赢得了家人的敬爱、世人拥戴与生活的幸福。这种言传身教,如同春雨润物,让傅华继承了父亲的精神内核,并将其升华为更具时代意义的价值追求。他坦言:“我受家父影响最大,几乎全部继承了家父的优点、长处,对有一些优点、长处又发挥到了极致。”在傅华身上,传统儒家“修身立德”的思想与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实现了完美融合,使他的言行既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辉。


傅华与父亲虽处于不同时代,价值观却一脉相承,又各有升华。父亲的善行更多受传统儒家思想与朴素道德观的支配,而傅华则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引,将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紧密相连。这种转变使他的行为超越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范畴,升华为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他投身青少年教育工作,正是希望通过传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为社会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新生力量。在他看来,这远比追逐个人名利更具意义与价值。


图片3.png

2020年10月3日傅华老师在白城留影  冬冬拍摄


傅华对“老百姓的口碑、心碑”的看重,揭示了他价值评判的根本标准。在他眼中,名利不过是世俗的虚妄标尺,而人民的认可与铭记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真正准绳。这种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既体现了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彰显了他作为教育者与精神传承者的使命担当。他用一生的实践证明,唯有摒弃对名利的虚妄追逐,将个人生命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方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获得精神的永恒安宁。


傅华关于名利的论述,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代社会的浮躁与迷失,也为人们指明了回归精神本真的路径。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他的文字提醒我们:莫让名利遮蔽了心灵的双眼,唯有坚守良知、甘于奉献,方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印记,在百姓的口碑中收获永恒的赞誉。这种超越名利的精神境界,不仅是傅华个人的生命写照,更是照亮时代精神困境的一束强光,引领着人们在价值迷失的迷雾中找寻到回归本真的方向。(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