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乡土的精神坐标:傅华的母校情怀与教育信仰 (九十八)时间:2025-06-08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白城师范学院的历史长河中,傅华无疑是一枚闪耀的精神坐标。从1979年走出校门的青涩学子,到扎根乡村教育39载的“活雷锋”,他用半生光阴书写的思想汇报,不仅是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深情回望,更是一位共产党员用行动践行教育初心的庄严答卷。这份充满赤诚的汇报,串联起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的双重叙事,在乡土教育的热土上,树起了一座关于信仰、奉献与传承的丰碑。 傅华老师在深井子镇中学值班室写日记 浩宇拍摄 一、母校烙印:精神根系的深植与生长 1978——1979年的白师,虽条件简陋,却成为傅华精神成长的摇篮。在那个“教师认真教,学生刻苦学”的年代,母校用最质朴的方式,为他埋下了三颗种子: (一)、信仰之种:党组织的关怀让他树立起“为党育人”的理想,25份入党申请书、25万字思想汇报,是他历经20年追求入党的执着见证。正如他在汇报中所说:“作为党员,我有责任使党旗更加鲜红!” (二)、道德之种:中文系乌坤明老师赠送的雷锋像章,成为他践行雷锋精神的力量。39年坚持写250万字道德日记,万余件好事的积累,让“学雷锋”从校园里的口号,化作贯穿生命的自觉行动。 恩师乌坤明赠送给学生傅华的雷锋像章 冬冬拍摄 (三)、教育之种:母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风,塑造了他“淡泊名利、扎根乡土”的职业底色。放弃5次进城机会,坚守深井子镇中学30年,他用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育情怀。 这些精神根系,在母校的土壤中深深扎下,成为他日后抵御风雨的力量源泉。当2002年4月26日母校专升本挂牌时,他彻夜未眠的激动,正是对这片精神故土的深情回响。 二、乡土深耕:教育理想的践行与突破 走出母校——白师的傅华,将“用雷锋精神育人”作为终身使命。在深井子镇中学的三尺讲台上,他完成了三重身份的淬炼: (一)德育先锋:用精神之光点亮心灵 组建800多个课外学雷锋小组,让“做好事”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解决近千例青少年成长难题,从轻生、早恋到网瘾等,他用谈心与行动成为学生的“心灵摆渡人”;180场英雄事迹演讲,将雷锋、郭明义等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养分。 (二)教学尖兵:用业绩捍卫教育尊严 胃穿孔手术前送4届毕业生,中考政治成绩从全县第八跃升至第一;术后仅休息不足20天即返岗,带着后遗症创造教学奇迹;发表3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有6篇荣获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将乡土教育实践升华为理论成果,证明农村教育同样能出思想、出经验。 (三)精神标杆:用奉献丈量生命价值 舍小家为大家:为救助学生和轻生者,他忽略了对妻儿的照顾,妻子因产后大出血留下病根,女儿成长亦缺少陪伴;散尽家财济困:39年捐款2万余元(按2002年物价折算,相当于如今20余万元),救助对象从安徽灾区到本校贫困生,用“无我”境界诠释党员担当;甘守清贫铸魂:欠下3200元外债却拒绝名利诱惑,他说:“对得起党和人民,对得起良知,便是最大的富有。” 三、精神回响:从个体实践到时代标杆 傅华的事迹,在2002年已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省、市、县三级媒体追踪报道,入选全省道德标兵候选人,事迹载入《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等典籍。但他始终保持着母校赋予的质朴底色: 与张桂梅的精神共振:两位扎根教育的实干家书信往来,传递着“燃灯者”的惺惺相惜。傅华在日记中写道:“张老师是教育界的铁人,她的精神让我更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 “七一勋章”获得者、“燃灯校长”张桂梅 图片来自网络 对母校精神的传承:女儿付冬冬报考白城师院,是他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正如他在汇报中所说:“希望她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延续这份教育情怀。” 超越时代的价值启示:在功利主义抬头的今天,他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回答了“教育者该如何活着”的时代之问——不是追求个人功名,而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火种。 四、结语:一位教育者的精神谱系 23年前傅华写给母校——白城师范学院党委、校委会的思想汇报,是一本没有华丽辞藻的“乡土教育启示录”。他用30年如一日的坚持证明: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精神的传递;真正的师者,从来不是功名的追逐者,而是灵魂的雕刻家。从白城师院的学子到乡村教育的“活雷锋”,他的生命轨迹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母校赋予的信仰与道德基因,在乡土教育的实践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一棵庇荫后人的参天大树。 傅华回母校——白城师范学院作了题为《奋斗,永远在路上》(——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事迹报告 佚名拍摄 如今,当我们重读23年前傅华这份思想汇报,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代教育工作者“把青春献给乡村,把真心留给学生”的精神群像。傅华们的存在,让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力量;只要扎根大地,平凡的岗位也能生长出伟大。这,或许就是母校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