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下的精神传承:傅华回母校的三日时光与62年雷锋之路 (九十九)时间:2025-06-09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五月的白城师范学院,丁香花开正盛,浓郁的花香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校友——傅华。这位扎根乡村教育41年、坚持学雷锋62年的“当代活雷锋”,带着对母校的拳拳深情,踏上了重返第二故乡白城这片热土。三天的母校之行,既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对话,更是一次关于信仰、传承与使命的深刻诠释,让“丁香精神”与“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大学校园里交相辉映。 一、重返故园:跨越二十三年的精神返乡 2025年5月25日,当傅华带着独生女儿冬冬踏上白城这片热土时,距离他2002年7月给母校写下思想汇报已过去23年。岁月更迭,不变的是他对母校的赤子之心。校友会办公室主任张芷瑜、副校长丁绍宏的贴心接待,让他瞬间感受到“游子回家”的温暖。而第一站看望恩师乌坤明,更是将时光拉回了47年前大学生读书时代。 傅华和恩师乌坤明师生俩在谈论优秀共产党人先进事迹 冬冬拍摄 乌坤明老师赠送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等四本书籍,以及“做雷锋式共产主义战士”的叮嘱,既是对当年赠他雷锋像章的精神延续,更是对新时代党员使命的再一次嘱托。傅华在恩师面前坚定表态“将雷锋事业进行到底”,这不仅是对个人信仰的重申,更是对母校培育之恩的郑重回应。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说:“母校的土壤,早已种下了一生奉献的种子。” 二、励志论坛:62年雷锋之路的深情讲述 5月26日的“桃李还林”优秀校友励志论坛上,傅华的分享成为最动人的篇章。他从大学时期照顾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讲起,用“背着残疾学生过河”、“为患病高中女孩熬药”等细节,勾勒出一幅“雷锋精神生活化”的长卷。当他谈到“放弃5次进城机会,坚守乡村教育”时,台下掌声雷动——这掌声,既是对他人生选择的敬意,更是对“平凡孕育伟大”的共鸣。 2025年5月26日,白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车广波等校、院领导接见三位优秀校友(杨富生、明扬、傅华) 佚名拍摄 校长车广波在致辞中提到的白师“丁香精神”,与傅华的人生轨迹不谋而合。这种“扎根瀚海、向阳绽放”的精神,在傅华62年如一日的坚持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他说:“雷锋精神不是口号,是每天多做一件好事,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用一辈子兑现‘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这番话,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深刻理解:英雄未必光芒万丈,但一定温暖有光。 三、文化浸润:从校史到思政课的精神共鸣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展馆,傅华驻足良久。那些记录着母校与边疆教育同频共振的史料,让他想起自己在科尔沁草原深处的教育实践。而“丁香花下的红色回响”音乐思政课,则以艺术形式串联起党的奋斗史与校园文化史。当《东方红》、《英雄赞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歌的旋律响起时,傅华与校领导、师生的“心灵合唱”格外激昂——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应,是红色基因与教育使命的深度融合。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丁香花下的红色回响”音乐思政课闭幕式上,白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迟海波搀扶傅华走下舞台的细节。这个充满温情的举动,既是对老校友的尊敬,更是对“尊师重道、薪火相传”传统的践行。正如傅华在日记中所写:“校领导的搀扶,让我看到母校对精神传承的珍视,这比任何荣誉都更有分量。” 三位优秀校友和白城师范学院领导同志合影,傅华右侧是党委书记迟海波、左侧是党委副书记、校长车广波 佚名拍摄 四、专题报告: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雷锋精神种子 5月27日,在思慧楼602教室,傅华面对140名大三学生,作了题为《践行雷锋精神,培育高尚品德》学雷锋事迹报告。他以83本、440万字的续写“雷锋日记”为切入点,讲述了“写日记不是为了记录功绩,而是为了照见初心”的感悟。当他回忆起62年前校外辅导员(一位雷锋式五好战士)赠送给他的一幅雷锋经典照片丢失时深感痛心,随即右手举起2019年6月7日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刘静大姐赠送给他自画的雷锋那幅经典照片深感无比振奋时,台下不少同学湿润了眼眶。 历史文化学院祝贺院长赠送的校史《扎根瀚海铸师魂》,恰好与傅华的人生形成互文——母校的发展史,正是无数像他一样的教育者“把青春献给乡土”的缩影。报告结束后,有学生提问:“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雷锋精神如何传承?”傅华回答:“当你看到老人摔倒愿意扶一把,看到贫困学生愿意捐一本书,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当代模样。” 傅华老师在给历史文化学院大三学生讲思政课 学生记者拍摄 五、精神回响:丁香精神与雷锋精神的时代共振 三天的母校之行,傅华用行动诠释了“丁香精神”的内核:坚韧如丁香之根,扎根边疆;芬芳如丁香之花,默默奉献。从1963年立志成为雷锋那样的人,到2025年白师优秀校友励志论坛上的深情讲述,他用62年“道德长跑”、41年扎根乡村教育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精神火种的接力。 正如他在返程前写给恩师的微信中所说:“当年您送我的雷锋像章,如今依然闪耀;当年母校教我的‘为人民服务’,如今已成生命底色。”这种从个体到群体、从校园到社会的精神传递,让白城师范学院的丁香花不仅是一抹靓丽风景,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教育者的初心如丁香般纯净,使命如丁香般坚韧,传承如丁香般生生不息。 结语:在新时代续写雷锋故事 当傅华乘坐的列车缓缓离开白城时,他的心中已满是新的期待。62年的雷锋之路,母校始终是他精神的加油站与继续前进的动力源泉。而这次返校,让他更加确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的信仰不会褪色,“扎根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闪光。 如今,那83本、440万字的“雷锋日记”仍在续写,那无数件好事仍在发生。傅华用一生践行雷锋精神的生动事实证明:雷锋精神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它存在于每一个俯身帮扶的瞬间……。在白城师范学院的丁香花下,这种精神正在新一代青年学子心中扎根、发芽,终将长成遮天蔽日的绿荫,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