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精神火炬的传承者:傅华笔下的雷锋精神实践与时代回响 (一百零四)
详细内容

精神火炬的传承者:傅华笔下的雷锋精神实践与时代回响 (一百零四)

时间:2025-06-13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傅华老师的微信语录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躬身实践的坚定信念。这些凝结着生命感悟的文字,不仅展现了一位道德践行者的精神世界,更勾勒出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传承脉络与时代价值。傅华以“雷锋铁杆粉丝”的自觉,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与精神追求,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用行动诠释着“伟大来自平凡,平凡孕育伟大”的人生哲理。


图片23.png

傅华在松原市宁江区青年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给高中生做事迹报告  晓亮拍摄


一、道德境界的深刻认知:超越功利的精神高标


傅华老师对道德境界的理解,体现在“真正的好人,做了好事不图回报”的认知中。在他看来,做好事不图回报并非“傻”,而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这种观点打破了世俗对“付出与回报”的功利性计算,回归到道德实践的本质——真正的善举源于内心的道德自觉,而非外在的利益驱动。傅华以“当代雷锋”郭明义为例,驳斥“有人说郭明义‘傻’”的观点,强调“他很聪明,富有智慧,他的道德高尚”。这种智慧恰恰体现在对精神价值的珍视超越了物质得失。


傅华老师对道德幸福感的体验尤为深刻。他认同郭明义“做了一件好事,总有一种幸福感涌上心头”的感受,并坦言“我对此的感受也很深刻”。这种道德幸福感的产生,源于对“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生命体验——当善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个体便在奉献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傅华老师62年坚持做好事数万件,正是这种道德幸福感的持续驱动,让他在“不图回报”的思想境界中,收获了超越物质的精神富足。有人说他是“精神富翁”,对傅华老师而言,真的是名副其实。


二、雷锋精神的传承使命:从追随者到传播者的自觉


图片24.png

雷锋班第25任班长毕万昌和雷锋班战士在一起  图片毕万昌提供


作为“雷锋的铁杆粉丝,雷锋足迹的追随者”,傅华将“弘扬雷锋精神”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不仅体现在个人实践中,更延伸到对雷锋精神的传播与弘扬。他对雷锋班的关注与推崇,展现了传承精神火炬的自觉——“雷锋班坚持学雷锋53年,战士一茬接一茬、班长一任接一任”的坚守(摘自2016年傅华微信),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与雷锋班第25任班长毕万昌的友谊,更成为他践行历史使命的精神纽带,“将来有机会我一定去雷锋班看看,与战士们交流一下学雷锋体会”的心愿,折射出对精神传承的珍视。


傅华老师对雷锋班事迹的研读与感悟,深化了他对传承的理解。读《雷锋班的新故事》时,他为志愿兵张庆生的事迹“激动的掉下热泪”,感慨“雷锋班战士个个都是好样的”;看到“三个小学少先队员寄给雷锋班战士的鸡毛信”,他感叹“雷锋精神影响真大”,并肯定“用雷锋精神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善良的火种”的价值。这种从个人追随到关注群体传承的视角,体现了他对雷锋精神生命力的深刻认知——唯有代代相传,精神火炬才能永不熄灭。


三、奋斗与坚持的人生哲学:在磨砺中成就不凡


傅华老师的人生哲学,核心在于“有梦想并为梦想的实现而奋斗”。他强调“只有奋斗、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并指出“怕苦、怕累、怕挫折是成就不了一番事业的”。这种奋斗观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融入了他62年的人生实践——从17年无偿为生产队积肥捡粪,到26年慰问深井子镇敬老院孤寡老人,到41年扎根乡村教育放弃5次进城机会,再到83本440万字的“雷锋日记”,每一步都印证着“有奋斗就会有付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真理。


面对人生坎坷,傅华老师始终保持着“怀揣理想上路,迎着朝阳前行”的信念。他在道德修养日记中多次提到“奋斗”、“加倍奋斗”,以此“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即便“经历多少人生坎坷、磨难”,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人生信仰”。这种对理想的坚守,让他在乡村教育的艰苦环境中创造了多项教育教学奇迹,在公益路上挽救26名轻生者、资助14万余元善款,用行动诠释了“伟大来自平凡”的深刻哲理。


四、平凡中的伟大实践:从小事做起的道德积累


图片25.png

傅华老师在前郭县青年志愿者协会讲学雷锋故事  春艳拍摄


傅华老师对“平凡与伟大”的辩证认知,体现在“人,要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要从小事做起”的实践观中。他强调“乐于做小事,平凡事,总在做。一生一世总做不懈怠,小事就成了大事,平凡事也就不平凡了”。这种观点消解了对“伟大”的神秘化想象,将道德实践还原为日常积累——正如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傅华用62年坚持“道德长跑”证明,伟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无数平凡善举的时间累加。


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副馆长严璐的观点“播撒阳光的人,自己心里要有阳光”,深获傅华认同。他践行着“号召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的原则,无论是组建920多个学雷锋、郭明义课外小组,还是退休后作62场事迹报告,都以“带头学雷锋、做雷锋”的实际行动赢得“说服力,号召力,感染力”。这种“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让他从“雷锋的追随者”成长为“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五、时代精神的对话与共鸣: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傅华对《雷锋日记》的研读,揭示了雷锋精神的时代穿透力。他惊叹“一个20出头的青年士兵,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观点看人论事,真的很不简单”,这种思想深度让雷锋精神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资源。在傅华眼中,雷锋“是说的漂亮、做的更漂亮的道德典范”,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思想品格,正是当代社会最珍贵的精神坐标。


傅华的微信语录中,“向郭明义同志看齐,坚持为人民做好事一辈子”的誓言,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接力传承。从雷锋到郭明义再到傅华,三位道德楷模的精神共鸣,构成了一条清晰的传承脉络——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证明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尤其在今天,更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发扬光大”。傅华的道德实践,正是对这种时代价值的有力印证。


结语:精神火炬的当代照亮


傅华的微信语录,是一位道德践行者的心灵独白,更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生动注脚。他用“做小事、长期做”的坚持,破解了“道德高标”的认知误区;以“不图回报”的思想境界,超越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局限;凭“传承使命”的自觉,延续着精神火炬的永恒光芒。在傅华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追求,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坚守——当“伟大来自平凡”的哲理被躬身实践,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生命历程,雷锋精神便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从雷锋班的代代传承到傅华的终身实践,雷锋精神早已超越个体行为,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精神符号。傅华的人生意义在于,他用一生的坚守证明:普通人也能成为精神的火炬手,身处平凡工作岗位也能铸就伟大的人生。在物质丰富而精神多元的今天,这种坚守与传承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永远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底色,而雷锋精神,正是这底色中最明亮的那道光芒。(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