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恒的精神灯塔:傅华的信仰坚守与时代担当 (一百零七)时间:2025-06-16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傅华的微信语录中,字里行间闪耀着坚定的信仰之光与炽热的奉献情怀。从对雷锋精神的矢志传承,到对焦裕禄精神的深刻追思;从个人道德实践的总结,到对共产党人使命的思索,他以朴素而真挚的文字,勾勒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精神图谱,为时代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 傅华老师在书房留影 文静拍摄 一、永葆朝气:共产主义信仰的精神力量 傅华深刻指出,“对于一个心甘情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的人来说,他永远‘有朝气’,他的青春永驻,他的力量永远使不败”。这种永恒的朝气,源于对“为人类工作”这一崇高目标的坚定信念。在傅华看来,明确的奋斗目标赋予人生无穷动力,让奉献成为生命的本能。62年如一日践行雷锋精神,41年扎根乡村教育,退休后仍活跃在公益一线,他用一生诠释了信仰如何滋养灵魂,让生命在奉献中永葆青春活力。 雷锋精神是傅华信仰实践的重要载体。他将雷锋视为“学习的道德榜样”,每年清明都会深情缅怀这位精神偶像。在他眼中,雷锋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传统美德”,其“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更是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傅华立志做“永远的雷锋”,不仅是对个人道德追求的坚守,更是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担当。 二、真学实做:五十年道德实践的核心密码 傅华老师在阅读《环球人物》杂志 文静拍摄 “真学实做”是傅华数十年来学雷锋实践的精辟总结。他将“真学”定义为“发自内心,贵在自觉”,强调学习雷锋精神应是出于内心的价值认同,而非外在压力驱动;“实做”则要求“实实在在做好事、办实事”,以不求名利的纯粹之心服务人民。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打破了“学雷锋”的形式化误区,将崇高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可践行的日常行动。 傅华的“真学实做”并非空谈。从年少时坚持17年积肥捡粪支援生产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组建920多个学雷锋、郭明义课外小组;从挽救26名轻生者,到资助14万余元善款,他用无数具体行动证明:伟大的精神力量往往蕴含于平凡的坚守之中。正如他所说,“只要心中有雷锋,就能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将精神信仰转化为生活方式的能力,正是他最珍贵的人生智慧。 三、时代担当:共产党人的精神接力 傅华始终将弘扬雷锋精神视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他呼吁“让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上扎根”,倡导党员干部向“当代雷锋”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看齐,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看来,传承雷锋精神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是共产党人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 三位“当代雷锋”从左至右:庄仕华、孙茂芳、郭明义 图片来自网络 对焦裕禄精神的追思,进一步深化了傅华的使命意识。他提出“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能为后人留下什么”的深刻命题,呼吁党员干部以焦裕禄为镜,反思自身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焦裕禄精神时,傅华“心情无比振奋”,这不仅是对领袖号召的响应,更是一名老党员对精神传承的深切期盼。他坚信,焦裕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这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共鸣,彰显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强大生命力。 毛主席的好学生、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图片来自网络 四、奋斗人生:生命价值的永恒追求 傅华对人生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解:“人生在于奋斗,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会精彩。”他认为,忙碌的生活能带来充实与愉悦,因为奋斗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体现。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贯穿于他的教育事业、公益行动和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深夜备课批改试卷,还是凌晨为学生写信,他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用奋斗书写着生命的华章。 在傅华的世界里,奉献与奋斗早已融为一体。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共产主义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从乡村教师到雷锋精神传播者,从道德践行者到时代精神的倡导者,他用一生的坚守证明:真正的人生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奉献几何;不在于成就多大,而在于坚守多久。 结语:精神灯塔照亮前行之路 傅华的微信语录,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精神独白,更是一部生动的时代教科书。他以“真学实做”的实践智慧、“永远做雷锋”的坚定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的崇高追求,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傅华精神如同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我们坚守信仰、践行初心的前行之路。 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傅华为镜,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就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傅华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平凡的人生也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