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淬炼的精神图谱:傅华日记中的自我审视与信仰坚守 (一百一十八)时间:2025-06-22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1989年10月20日的日记本上,傅华以坦诚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历经岁月淬炼的精神自画像。在泛黄的纸页间,这位将雷锋精神融入生命底色的教育者,用自我点评的方式剖开灵魂——从顺境逆境的品格考验,到入党20年的思想淬炼;从父亲傅景生的道德启蒙,到对“雷锋家族”的精神共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个革命理想主义者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这本日记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备忘录,更是一部用半个世纪书写的精神史诗,在自我审视与时代对话中,展现出信仰如何在岁月的淘洗中愈发璀璨。 傅华老师在第二故乡白城留影 冬冬摄 一、顺境与逆境:品格修炼的双重熔炉 “顺境和逆境,同样都可以考验人的气质和品格”,傅华在日记开篇便抛出这一深刻洞见。在他看来,道德修养并非温室里的花朵,而是需要顺境与逆境的双重锻造。这种认知源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1974年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94年正式入党的20年漫长等待,从乡村教师岗位上被“后门”挤掉大学名额的不公,到为学生放弃陪护产后大出血妻子导致孩子夭折的沉痛抉择,逆境如同严苛的“导师”,逼迫他在痛苦中完成精神的蜕变。 日记中“人生更不容易”的喟叹,绝非消极的感慨,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清醒认知。傅华将这些磨难视为“思想痛苦和折磨”,但更看作“风风雨雨、千锤百炼”的必经之路。当他写道“逆境多于顺境,这与我选择的人生道路有关”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悲壮的自觉——他清楚选择雷锋式的人生,就意味着选择与世俗功利的持续对抗。这种对抗在1989年的社会语境下尤为艰难,却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思想道德修养是人一辈子的事”的真谛。 傅华老师在松原镜湖公园留影 冬冬摄 二、入党二十年:思想淬炼的精神长征 日记中最震撼的莫过于傅华对入党历程的回顾:25份入党申请书、20万字思想汇报、20年不懈追求。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虔诚追寻。他特别强调“思想入党才是真正入党”,这种认知超越了组织程序的表层,直指信仰的本质。在1994年党旗下宣誓时“使党旗更加鲜红”的誓言,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其一生的行动纲领。 傅华的入党之路暗合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历程。从7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到80年代的价值多元,他的20年等待恰是一代知识分子精神成长的缩影。日记中“学习习近平同志履新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的记录,展现出他对党的理论的持续追随,这种追随不是盲目的服从,而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信仰深化。当他将党性修养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时,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精神修炼体系——从思想认知到行动实践,再到持续的自我反思,形成了螺旋上升的成长轨迹。 傅华老师在海勃日戈镇中学留影 于彦伟摄 三、父亲的启蒙:道德基因的生命传承 在日记的温情段落中,傅华回忆起故乡新艾里村(原新立屯)的岁月,特别提及与父亲傅景生的“心灵对话”。这位农民父亲“乐于助人、善良忠厚”的品格,成为他最早的道德启蒙。“父亲虽然是普通农民,但在他三儿子心中,他很伟大”,这句朴素的表达里,蕴含着傅华精神世界的本源——道德的种子往往播撒在最平凡的土壤里。 父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处世哲学,与雷锋精神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傅华在日记中多次将父亲与雷锋并列为“道德榜样”,这种将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相贯通的认知,使他的善举具有了双重的精神支撑。当他在乡村教育中为贫困学生交书费、背着残疾女孩过河时,既是对雷锋精神的践行,也是对父亲品格的传承。这种传承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选择——他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从而坚定了自己在平凡岗位上践行高尚的信念。 四、雷锋家族:超越时空的精神共同体 傅华在日记中特意提到“雷锋家族成员”的概念,将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等当代楷模与自己并置,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体的精神自觉。这种身份认同不是简单的荣誉标签,而是对共同价值追求的确认——他们都选择了“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心血和代价”的人生道路。在功利主义抬头的八十年代末,这种精神共同体的存在,为傅华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撑和价值参照。 日记中“真心实意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绝不是那么容易的”的感慨,道出了这个群体的共同困境。他们不仅要面对物质匮乏的挑战,更要承受精神上的孤独与误解。但傅华用“雷锋家族”的概念,将这种孤独转化为群体的力量,将个人的坚守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的实践。当他在微博上撰写800多条评论宣传郭明义时,实际上在构建一个跨越地域的精神网络,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传播形态。 五、平常心态:逆境中的精神密码 “微笑着面对现实,微笑着面对生活”,傅华在日记中提出的这一生活态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这种“平常心态”不是麻木的顺从,而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不是平庸的妥协,而是看透本质后的坚守。在他看来,顺境时“头脑清醒”与逆境时“胸怀朝阳”同样重要,这种辩证的处世哲学,使他在遭遇不公时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在取得成绩时能避免骄傲自满。 这种心态的养成,与他长期的日记反思习惯密不可分。53年来,他将“用雷锋这把尺子、这面镜子,经常衡量自己,照照自己”作为日常功课,这种持续的自我审视避免了道德实践中的自我感动与自我膨胀。当他在日记中坦诚“有缺点不可怕,但要勇于克服”时,展现出的是一种健康的道德自信——不回避自身的不足,也不因困难而放弃追求,这种态度让他的精神成长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张力。 结语:作为精神方法的日记书写 傅华1989年的这篇日记,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方法的呈现——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与记录,将碎片化的生活经验升华为系统的道德认知。在纸质日记与电子媒介交织的时代,这种手写的自我对话显得尤为珍贵,它承载着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坚守精神高度的完整密码。 从父亲傅景生的道德启蒙到雷锋精神的毕生追随,从20年入党的心路历程到“雷锋家族”的精神共鸣,傅华的日记展现了一个核心命题:高尚不是天赋的品质,而是持续选择的结果。当他在日记中写下“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时,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抗精神懈怠的良方——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唯有保持对道德理想的持续追寻,对自我的不断反思,才能让精神在岁月的淘洗中愈发清澈,让信仰在持续的实践中更加坚定。傅华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的精神史,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成就高尚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精神成长,永远发生在自我审视与时代对话的交汇处,发生在每一个选择坚守而非妥协的瞬间。(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