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长跑永不停歇:傅华的精神修行之路 (一百二十)时间:2025-06-27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傅华的微信语录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思想道德修养的执着追求与深刻感悟。从少年时期种下的道德种子,到坚持数十载的道德实践与自我反思,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思想道德修养永远在路上”的人生信条,在岁月的长河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精神修行之路,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终身践行道德理想者的崇高境界与不懈追求。 傅华老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前留影 佚名摄 一、终身修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永恒征程 “对我来说思想道德修养永远在路上”,傅华在2016年6月1日的微信中,道出了自己对精神追求的坚定信念。在他看来,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事业。这种认知,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道德实践,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傅华将“践行雷锋精神、续写雷锋日记”视为终身使命,认为这能让他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人生更有意义。这种坚持,超越了功利的考量,纯粹是对精神信仰的执着追求。在他的世界里,道德修养不是阶段性的目标,而是如同生命般绵延不绝的过程,每一个当下的行动,都是在为这座精神大厦添砖加瓦。 二、榜样力量:多元楷模构筑的精神坐标 在傅华的微信中,列出了一长串学习榜样的名单,从古代的屈原、岳飞,到近现代的马克思、毛泽东,再到当代的焦裕禄、雷锋、郭明义,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楷模,共同构筑了他的精神坐标。“见贤思齐是我的人生座右铭”,他从这些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将他们的精神品质融入自己的生命。 在北京傅华老师与“当代雷锋”郭明义在一起 刘然摄 这些榜样不仅是他道德实践的参照,更是他思想境界提升的阶梯。屈原的爱国情怀、雷锋的无私奉献、焦裕禄的为民精神,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榜样的学习与追随,傅华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明确着前行的方向。 三、习惯养成:道德修养的实践路径 傅华深知,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道德修养的基石。2016年6月3日,他在微信中指出,“好的生活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习惯的力量能够塑造性格,进而影响命运。这种认知,贯穿于他的日常生活与道德实践中。 坚持续写雷锋日记,是傅华最显著的习惯之一。从10岁开始接触雷锋精神,他便与日记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早期的日记曾被自己毁掉,但自1970年起,他下定决心坚持续写雷锋日记,一写就是46年从未间断。在他看来,写日记不仅是记录生活,更是对道德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是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写日记从一个简单的行为,升华为塑造品格、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摄 四、反思自省:自我完善的精神自觉 傅华对自我完善有着强烈的精神自觉。他清醒地认识到“人无完人”,但始终执着于追求人生的完美。在日常的道德实践中,他坚持定期反思,检查自己的言行,对优点不骄不躁,对缺点则毫不回避,以坦诚的态度面对自身不足,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种反思自省的精神,体现在他对道德实践的深刻理解中。他将“道德长跑”分为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与思想感受体会的记录两部分,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在他的微信语录中,多次提到对自身的审视与改进,这种自我完善的精神,使他在道德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五、传承与弘扬:道德理想的社会担当 傅华的道德追求,不仅局限于个人修养,更延伸到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他认为,“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幸福,都需要人们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讲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美德和个人道德修养。”在他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践行这些规范,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这种社会责任感,源于他自幼受到的家庭熏陶与思想教育。父亲作为他人生的导师,言传身教,让他重视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的哺育、雷锋精神的影响,则进一步坚定了他的道德理想。傅华不仅自己践行道德理想,还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让道德的力量在社会中传递。 傅华的微信语录,不仅是他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也是他道德修行之路的真实记录。他用一生的坚持与实践,告诉我们:思想道德修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念、持续的行动、深刻的反思,不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习惯的养成、自我的完善以及社会的担当,共同构成了这场精神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傅华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在道德修行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