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根系的生长与传承:傅华的道德实践与教育坚守 (一百二十六)时间:2025-06-28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的微言语录如同打开其精神世界的密钥,在朴实的文字中,不仅勾勒出个人道德成长的轨迹,更折射出教育工作者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从家庭教育的启蒙到终身教育事业的践行,从个人价值的追求到社会责任的担当,傅华用一生的实践诠释着道德与教育的深刻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纯粹的教育者和道德践行者的精神图谱。 傅华老师上网浏览自己发表的新浪微博 文静摄 一、家风浸润:道德根系的深层滋养 傅华的道德修养并非无源之水,其思想根基深深扎进家庭教育的土壤之中。从幼年起,父亲以《三字经》《名贤集》《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典籍为教材,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在他心中播下道德的种子。父亲“吃亏就是福”的处世哲学,将利他主义的精神内核融入家庭文化,这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成为傅华一生的行为准则。 这种家风传承不仅塑造了他的个人品格,更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延续。傅华将家庭中培养的道德自觉,转化为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带领学生劳动时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精神,这种“无声的命令”远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家庭与教育的双重滋养,让傅华的道德根系愈发茁壮。 二、理想坚守:穿越时代的精神坐标 面对时代变迁和世俗诱惑,傅华始终坚守着少年时代许下的“一生一世都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庄严承诺。母亲临终前的劝诫,朋友善意的规劝,都未能动摇他的信念。在他看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永远不会过时,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使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着清醒与纯粹。 傅华将“淡泊名利,不求回报”作为人生信条,在41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曾多次主动放弃荣誉,曾5次放弃进城机会,廉洁从教一生,默默耕耘在乡村教育一线。这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不仅成就了个人的精神高度,更成为照亮学生成长道路的明灯。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是精神理想的守护者。 三、教育实践:身体力行的德育典范 傅华老师在班级与学生对话——《漫谈道德》 朱寅年摄 傅华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多做少说"的实践哲学中。在劳动教育中,他总是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冬季积肥捡粪时比学生多拾一倍,秋季打柴时以身作则,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他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最生动的教材,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这种教育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奏效。傅华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他用行动证明,德育工作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而是需要教育者用生命去践行的事业。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永远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四、价值重构: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 在傅华看来,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他批判当下某些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轻视,强调教育者自身的示范作用才是德育工作的核心。这种认知源于他多年的教育实践,也体现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傅华老师在书房读书 文静摄 傅华的人生选择,是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无声反抗。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代潮流中,他选择了一条看似“吃亏”的道路,却在精神层面获得了真正的富足。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奉献多少;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塑造灵魂。” 五、精神传承:照亮未来的教育之光 傅华的教育实践和人生追求,不仅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更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情怀,什么是纯粹的道德追求。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融合,看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这种精神传承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个人行为的范畴。它提醒我们,教育是一项需要倾注真心和热血的事业,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傅华的故事,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面镜子,照见教育的初心,也照见我们应当追求的精神境界。 傅华的微信语录,是一部浓缩的人生教科书。他用自己的生命历程,为我们展示了道德修养的养成之道、教育实践的成功之法、理想信念的坚守之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傅华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坚守教育的本真,追求精神的纯粹。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理想,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