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首页 >> 雷锋集体 >>雷锋传人 >> 踏寻雷锋足迹五十载:傅华的信仰坚守与生命自觉 (一百二十八)
详细内容

踏寻雷锋足迹五十载:傅华的信仰坚守与生命自觉 (一百二十八)

时间:2025-06-28     作者:塞北雪【原创】   阅读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傅华的微信语录中,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个普通人用半个世纪践行雷锋精神的生命叙事。从1963年许下“向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少年誓言,到63岁仍在追梦路上的精神矍铄,他以53年的人生旅程,在时代变迁中构筑起一座道德丰碑。这份坚守不仅是个人信仰的映照,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的当代延续,为我们解码了雷锋精神如何从口号转化为生命自觉的精神密码。【注:引文均来自9年前傅华的微信】


图片1.png

傅华老师在前郭郭旗街广场留影  文静摄


一、家风奠基:道德启蒙的生命底色


傅华的精神根系深深扎进家风传承的土壤。父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信美德,“积德行善一辈子”的处世哲学,成为他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那些从母亲口中听闻的助人故事、亲眼目睹的善举细节、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品德口碑,共同构成了他对“好人”的最初认知。这种浸润式的家庭教育,让“做好事”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生活常态,为他日后选择雷锋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父亲虽非共产党员,却以民间伦理中的道德自觉,塑造了儿子的精神骨架。傅华回忆道:“他是我第一任人生导师,我从他那里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这种来自乡土中国的道德智慧,与后来接受的马列主义启蒙教育、雷锋精神熏陶相互滋养,形成了他独特的精神谱系。当他在日记中写下“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傅氏家风时,实则揭示了一个真理:伟大精神的传承,往往始于家庭伦理的朴素实践。


二、信仰铸魂:五十三条年轮的精神跋涉


1963年,10岁的傅华在雷锋精神感召下许下人生承诺,此后53年的岁月,成为这份承诺的持续践行。从少年时期的道德模仿,到青年时代的理性认同,再到晚年的使命担当,他的精神成长经历了三次质的飞跃。这种蜕变并非线性演进,而是伴随着“风风雨雨”的生命淬炼——既有世俗眼光的不解与质疑,也有母亲临终前的无奈劝诫,更有物质匮乏年代的生活艰辛。


图片2.png

傅华老师“雷锋日记”  冬冬摄


支撑他穿越岁月迷雾的,是对信仰的坚定认知:“党的信仰,就是我的信仰。”这种信仰不是抽象教条,而是转化为“为人民做好事做善事”的生活习惯。在新立小学当民办教师时,他带领学生劳动时总比别人多干;退休后仍坚持续写“雷锋日记”,用300余万字记录精神成长轨迹。当他说出“雷锋的人生道路,就是我付华的人生道路”时,已然将个人生命自觉融入了时代精神的洪流。


三、群体共鸣:雷锋道路上的同行者们


傅华的精神坚守从来不是孤独的跋涉。在他的精神图谱中,郭明义、孙茂芳等"当代雷锋"构成了立体的同行者群像。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践行者,共同印证了雷锋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傅华特别提及“当代雷锋”新疆庄仕华、全军学雷锋标兵张子祥、“海口雷锋”刘育峰、“东北活雷锋”韩振清等名字,这些陌生的名字因共同的信仰而产生精神共振,形成了跨越时空的“雷锋共同体”。


这种群体共鸣赋予他更深的生命确信:“看来我并不孤单。”当他在病榻前仍坚持口述“雷锋日记”时,当“当代雷锋”郭明义通过书信与他精神对话时,雷锋精神已从个体选择升华为群体自觉。傅华坚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雷锋的人生道路”,这份信念源于他对人性光辉的深刻洞察——当功利主义盛行时,无私奉献的精神反而更能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渴望。


四、生命自觉:从道德实践到使命担当


在傅华的认知里,学雷锋经历了从“做小事”到“从‘心’做起”的境界跃升。最初的善举可能是模仿,后来的坚持则源于内心的价值认同。他特别强调“真学实做”的四字真经:“真学”是发自灵魂的信仰追随,“实做”是不求回报的默默奉献。这种实践智慧在当代尤为珍贵——当形式主义的“学雷锋”活动层出不穷时,傅华用53年的坚持证明:真正的雷锋精神,在于将“为人民服务”思想内化为生命本能。


图片3.png

傅华老师“德育信箱”  冬冬摄


退休后的傅华将个人实践升华为使命担当。他不仅自己践行,更致力于传播雷锋精神:给学生作报告48场,与郭明义书信互动,通过“付华德育信箱”解答青少年困惑。在他看来,传承雷锋精神已超越个人行为范畴,成为对民族精神基因的守护。这种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境界提升,展现了一个道德践行者的生命格局。


五、精神遗产:穿越时代的生命启示


傅华的人生选择,为当代人提供了多重精神启示。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他用一生证明:信仰不是过时的概念,而是支撑生命的精神脊梁;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他以“吃亏是福”的家风告诉我们:道德实践终将收获生命的丰盈;在速朽的消费社会里,他用53年的日记书写证明:真正的精神财富,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


当63岁的傅华依然“心态特别年轻”地追梦时,他揭示了一个生命真谛:年龄从来不是精神衰老的标志,放弃信仰才是。他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在算法主宰的时代,雷锋精神所代表的人际温暖是否更加珍贵?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傅华式的“清贫坚守”是否更具精神力量?这些追问,正是他留给时代的精神遗产。


从10岁到63岁,53载春秋在傅华身上刻下的不是衰老,而是精神的年轮。当他用“从‘心’做起”总结学雷锋的真谛时,实则道破了所有伟大精神传承的秘密——唯有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雷锋报分割线 (2).jpeg


新报底.pn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