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教为炬:傅华的德育实践与教育哲思 (一百三十一)时间:2025-07-07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教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理念如灯塔般指引方向,而“身教重于言教”无疑是其中璀璨的一座灯塔。傅华老师以27年的教育生涯,20余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以及10年班主任工作的经历,深刻诠释了身教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他的德育论文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揭示了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以身为范,用行动说话。【注:文中数字均来自2000年傅华德育论文——《身教是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 傅华老师在前郭三中做学雷锋事迹报告 浩宇摄 一、德育之重: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任务 傅华老师开篇即点明德育工作的战略意义:“德育是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一论述将德育提升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彰显了教育工作者的家国德育与责任担当。 然而现实中,“德育问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傅华老师尖锐指出这种“政治上的短视行为”的危害,既不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也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种对德育现状的清醒认知,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 二、言教之要:理论武装与思想引领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傅华老师深知言教的重要性。他将思想政治课定位为“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头脑。为了让理论鲜活起来,他探索出多种教学方法: 艺术化教学:将歌声引入课堂,以故事开头、名人格言结尾,增强课程吸引力;潜移默化引导:每周一句赠言,进行人生“导向”;拓宽视野:课前一分钟讲国内外大事,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此外,他还通过英雄事迹演讲会、先进人物故事会、师生对话会等形式,丰富言教的内涵。这些做法打破了传统说教的局限,让德育内容入脑入心。但傅华老师强调,言教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避免空洞说教”,这是言教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身教之魂:以德立身的教育实践 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傅华老师深刻认识到:“言教很重要,身教尤其重要,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他引用徐特立“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的观点,以及卢梭“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的论述,强调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前郭好人标兵”傅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佚名摄 傅华老师的身教实践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政治信仰的坚守 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正确的人生观、崇高的生活目标”,认真学习马列原著、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理论,将政治信仰内化为行动自觉。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学生树立了鲜明的精神旗帜。 (二)个人品德的修炼 “诚实、正直、无私、善良、谦虚、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是傅华老师恪守的品德准则。37年学习雷锋的实践,使他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这种长期的道德践行,让他在学生中具有天然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教育行动的示范 “凡是号召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是傅华老师的教育信条。在劳动中,他比学生干得更多;在奉献中,他带头捐款捐物。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让德育要求从口号变为现实,从理论走向实践。 四、实践之效:身教引领下的德育成果 傅华老师给课外学雷锋小组同学讲雷锋故事 浩宇摄 傅华老师的身教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他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自觉组建学雷锋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活动:为安徽灾区捐款、资助孤儿读书、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仅1990年上半年,二年级三个班级的26人课外小组就做好事150件,501人次参与,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这些实践证明,当教师真正做到“其身正”时,就能产生“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傅华老师指出,教育失败往往源于“身教示范作用不够,说归说,唱功虽好,做功很差劲”,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一反思深刻揭示了德育工作中言行不一的危害,进一步凸显了身教的重要性。 五、教育之思:回归本质的德育路径 傅华老师的德育论文,本质上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在功利主义盛行、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他坚持“育人先正己”的理念,强调教师作为“人之模范”的示范作用,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种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学生更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来理解和践行道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的身体力行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下,教师的身教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关键途径。 傅华老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德育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是具体的行动引领;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终身的示范过程。当教师真正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言行时,德育工作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结语:以身为教,点亮心灯 傅华老师的德育探索,凝结成一句话:身教是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这不仅是他27年教育生涯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在这条以身为炬的德育之路上,他用行动证明:教师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无声的教育;每一次践行,都是道德的示范。 如今,教育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但傅华老师倡导的身教理念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提醒我们:德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是品格的引领,而这一切,都始于教师自身的道德践行。当更多教育工作者以傅华老师为榜样,将身教作为德育的最佳途径时,我们就能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