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与担当:傅华老师的扶弱助残之路(七)时间:2025-03-29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总有一些人以自己的行动默默诠释着人性的光辉,傅华老师便是其中一位。他用坚持与付出,在扶弱助残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成为人们心中的活雷锋。 傅华老师在海勃日戈镇中学(原深井子镇中学)留影 佚名拍摄 一、“雷锋桥”:爱心铺就的希望之路 上个世纪70年代,前郭县新艾里村那座由木板、阀块搭砌而成的浮桥,虽不起眼,却承载着傅华老师满满的爱心,被人们赋予了响亮的名字——“雷锋桥”。这座桥的背后,是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当时,学生中有一位手拄双拐的残疾女孩孙广英,家住在新立大队康家窝卜屯。上学途中,她每天都要蹚水过东大河,这对她来说,既充满不便,又危机四伏。傅华老师心疼孙广英,于是主动承担起接送她的重任,背送她过河,这一坚持,就是整整两年。在这两年里,傅华老师的身影成为了东大河上一道温暖的风景。不仅是孙广英,许多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们也都沾了光。遇到小男孩,傅华就把他抱过河;遇到小女孩,傅华就把她背过河。 有一次,傅华在接送学生时,碰到一位老大娘要过河。他毫不犹豫地把老大娘背过了河。当傅华俯下身子给老大娘穿袜子时,老大娘感动得泣不成声,哭着说:“傅老师,你比我亲儿子都好,你不但天天背学生过河,而且还背我这没用的老太太过河,你真是一个活菩萨。”傅华却只是微笑着说:“大娘,这没有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事。” 傅华老师深知,仅仅靠自己背送学生和村民过河并非长久之计。为了方便学生和当地人民群众出行,1977年5月14日,他自筹木料,带领全班50多名学生,在新立与康家窝卜屯必经之路——东大河上,开始了艰苦的修桥工作。近6个多小时的苦苦奋战,他们硬是修筑了一条宽1.5米、长15米的桥。这座凝聚着傅华老师和学生们汗水与爱心的桥,就是当年被人们赞誉为的“雷锋桥”。“雷锋桥”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当地学生和村民过河难的问题,它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更是傅华老师爱心与奉献精神的象征。 2004年3月5—6日,中央电视台(12)“新闻观察”栏目播出了松原电视台记者杜喜德采写拍摄的专题片——《草原上的活雷锋——傅华》,其中“雷锋桥”的故事成为重要情节,傅华老师的事迹也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被人们知晓。这座桥让更多人看到了傅华老师对学生和村民的关爱,以及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激励着更多的人在生活中传递爱心,践行雷锋精神。 二、为患病学生熬药:细微之处见真情 傅华老师给学生郎柏霞熬药 佚名拍摄 1996年5月19日,傅华老师得知一位高中在校住宿的外乡女同学郎柏霞有病,熬汤药有困难。他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热情地把学生请到了家。为了给学生熬药,傅华从邻居那里借来熬药的小铝锅,又在屋外门前搭起了小炉子。 此后的一周时间里,傅华利用早、午、晚的休息时间,和患病的妻子、在初中读书的独生女儿冬冬一起,为郎柏霞烧火、熬药。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郎柏霞很快恢复了健康,重新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这看似平凡的举动,却充满了温暖与关爱。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傅华老师一家伸出了援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的付出,让郎柏霞在远离家乡、生病无助的时候,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傅华老师的关怀不仅仅是解决了学生熬药的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她心灵上的慰藉,让她能够安心养病,顺利完成学业。这种在细微之处展现出的真情,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学生前行的道路,也成为了郎柏霞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三、助力隋鑫:三次谈话点亮生命之光 隋鑫是海勃日戈镇中学2003年三年(3)班的一位残疾女孩。她在小学读书时,放学回家不幸遭遇车祸,右腿截去一截。2000—2001学年度新生入学后第一次师生集会,她的发言引起了傅华老师的关注。傅华深知,对于这样的残疾学生,需要给予特别的关爱。 一次间操时,傅华到一年级隋鑫班级里,发现隋鑫趴在书桌上,眼睛哭得红肿。经询问得知,有几个调皮的男孩欺负她,故意拿她的生理缺陷嘲笑她。这让隋鑫痛苦不堪,上课无法集中精力,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傅华老师心疼不已,为了帮助她,先后三次找她谈话。 在谈话中,傅华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告诉她要“微笑面对现实”,树立起坚定的生活信心,扬起生命的风帆。傅华还送给她一本友人写的书—《走进人生》,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鼓励她的话,希望她要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在她所在的班级里,傅华讲了轮椅上的姑娘—张海迪的故事,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打动她,用海迪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激励她。 同时,在生活上、学习上,傅华也尽量帮助她克服困难,给她买本、钢笔等学习用品。为了照顾好她的生活起居,傅华老师特意为她在班级里成立一个课外学雷锋助残小组来热心帮助她。当2002年冬季到来时,傅华老师拿出50元到商店给隋鑫买了一件棉衣。当傅华把棉衣送给她时,隋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傅华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隋鑫逐渐走出了阴影,学习成绩在初三4个班级里近200名学生中名列前十名。傅华老师的三次谈话,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隋鑫点亮了生命之光,让她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四、关爱王巍:漫长岁月里的温暖陪伴 2003年,傅华老师诚收下一位特殊的学生——王巍。王巍家住乌兰塔拉乡东太平村,小时候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而辍学。但这个孩子求知欲望极为强烈,也十分有志气。傅华老师得知王巍的情况后,毅然决定帮助他。 起初,傅华通过电话、书信与王巍沟通,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2004年4月20日,傅华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前去看望王巍。那时的王巍已经卧病在床8年,傅华给他带去了一本日记和几本书、20斤水果。这些简单的礼物,却饱含着傅华老师深深的关爱,给王巍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此后,傅华又多次带着礼物看望王巍,从未间断对他的关心。 2006年3月2日,在松原市电视台记者杜喜德协助下傅华做出了一个更令人感动的举动。他到前郭县乌兰塔拉乡东太平村接王巍,把他送到松原市牛氏正骨医院牛振华院长那里免费就医。这一行动为病痛中的王巍带来了康复的希望。2012年3月2日,傅华在北京见到了“当代雷锋”郭明义。当郭明义得知王巍的情况后,也被深深感动,他把兜里仅有的300元掏出来交给傅华,请他转交给王巍。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让王巍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情感,从而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努力走向自强自立。 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王巍后来出版了一本诗集——《爱照亮人生路》。这本诗集是王巍对生活感悟的结晶,也是爱心传递的见证。22年来,傅华老师始终没有停止对王巍的帮助。 2022年2月9日,傅华带着家人开车到东太平村看望王巍一家,送去大米两袋(100斤)、查干湖胖头鱼一条、礼品四盒,又给王巍、王超哥俩各200元。在傅华眼里,关爱王巍及其家人生活,早已成为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傅华老师的坚持和付出,让王巍在困境中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也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还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地震时刻:危难之中彰显师者担当 2013年10月31日11:03,松原市前郭县发生5.5级地震。在这危急时刻,傅华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积极协助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疏散学生,有序地组织学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另一方面,又和二年(2)班学雷锋、郭明义课外小组同学们一起,把因腿折未愈坐着轮椅的王晨阳从二楼抬到楼下,然后由同学们推到安全地方。 在地震的混乱和危险中,傅华老师不顾个人安危,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他的行动展现出了一位教师的担当和责任感,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的大爱,在危难时刻给予学生们安全感和依靠。这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也让人们看到了傅华老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的行为激励着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要勇敢面对困难,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傅华老师的扶弱助残事迹,是他用爱与责任谱写的壮丽篇章。他的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真谛,成为了草原上的活雷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扶弱助残的事业中,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温暖。(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