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校为家,无私奉献——记傅华老师二三事(十)时间:2025-03-30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在教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精神和行动,默默耕耘,成为学生心中不灭的灯塔,同事眼中的楷模。傅华老师,便是这样一位在教育一线熠熠生辉的人物。自1973年4月踏上教育工作岗位,他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教育沃土,用一件件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书写着他的教育人生。 傅华在松原查干湖留影 冬冬拍摄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在这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成为教育之光,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傅华老师,便是这样一位在教育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杰出代表。他以校为家,用一件件看似平凡却饱含深情的事迹,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1973年4月,傅华老师踏上了教育工作的征程,成为新立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教育工作充满了挑战,但傅华老师却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新立小学的5年,是他艰苦奋斗的5年,也是他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5年。 每天,傅华老师平均工作12—13个小时,从清晨到夜晚,校园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周日,当其他人都在休息放松时,他却依然坚守在学校,不是维修桌椅板凳,就是修缮破损门窗。他深知,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空间。每次学校安排劳动任务,傅华老师总是积极带头。他会提前准备好3—4件工具,确保全班师生都能顺利参与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他既是指挥者,又是参与者。他亲自示范,带领学生们一起劳动,教导他们如何高效地完成任务。在他的带领下,班级每次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劳动任务,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这种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也为同事们树立了榜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勤劳、担当和奉献。 在新立小学任教期间,有一年农民庄稼收割季节,傅华老师却在为学校的土房忙碌着。随着冬季的临近,他担心教室里寒冷,会冻着学生,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校的七间土房抹墙。他起早贪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周日,独自一人拉碱土、挑水、和泥,然后动手麻利地抹着土房的墙壁。这个过程既辛苦又繁琐,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有人对他说:“学校的事领导都不管,你一个普通教师何必干这么多活,吃苦受累还不一定能得到好。”然而傅华老师却有着自己的坚持。他说:“苦不苦,想起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起革命老前辈。”在他心中,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甚至流血牺牲,自己吃这点苦、受这点累实在是微不足道。只要孩子们能不挨冷不受冻,安心学习、健康成长,他就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他的付出,当地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深知,傅华老师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为了他们的子弟读好书,傅华老师的付出可谓功德无量。 1977年,傅华老师有幸参加了前郭县“五七”大学数学班的培训。在“五七”大学读书期间(半学期),他依然保持着做好事的习惯。“五七”大学校园很大,院子里荒芜、杂草丛生,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傅华老师利用早、午、晚休息时间,天天铲草不止。无论风雨交加还是烈日炎炎,他都坚持不懈。在别人眼里,这或许是一种“傻子行为”,然而在傅华看来,这是锤炼品格、磨练意志、强化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的好机会。他不图名也不图利,不期望得到谁的夸赞,也不追求表彰,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雷锋精神,告诉人们真正的雷锋传人是什么样子的。他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美丽,也为同学们树立了道德的标杆。 1979年秋季,深井子镇中学布置学生打烧柴,每人50捆,全校20多个教学班。为了集中打烧柴,学校放了三天假,教师们都回家休息,唯有傅华老师一人主动留校,负责这项工作。这三天里,全校学生陆续往学校送烧柴,傅华老师不仅认真记账、帮忙卸车,还和学生一起边收边垛烧柴。他不辞辛劳,有条不紊地组织着整个过程。经过三天的实干苦干,烧柴被垛得方方整整,宛如一座“大山”。第四天师生到校上课,看到这壮观的柴火垛,无不为之惊叹。大家纷纷称赞傅华老师,说他简直就是当代“愚公”,太了不起了。而傅华老师完成任务后,只是默默地将整理好的各班人数、捆数、排名表交给学校领导,便又继续投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他不居功自傲,不张扬自己的功绩,只是一如既往地默默奉献,专注于自己的教育本职工作。 2004年4月,傅华老师为了编写一本高质量的校本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深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决心编写一本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起早贪黑,翻阅大量资料,记了好几本读书、读报笔记。在此基础上,他精心撰写讲义,将教材分为八个部分: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微笑面对挫折、磨砺坚强意志、学会生存本领、树立爱国思想、培养高尚道德。在编写过程中,他还带着病坚持工作。他心中只有学校、学生和党的教育事业,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令人敬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本宝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应对成长中的各种挑战。 傅华老师在深井子镇中学校园留影 于彦伟拍摄 傅华老师的教育生涯,是一部充满奉献与担当的奋斗史。他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真抓实干、务实求真。他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成就,创造出一流的业绩,但他从不张扬、不显摆,不评功摆好,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即使受到误解、遭遇不公正待遇,他也从不发牢骚、不说怪话。他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坚守着自己的教育初心。 傅华老师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暖与力量。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展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高尚品格和无私情怀。他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的楷模。他的事迹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培养祖国的未来栋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希望会有更多像傅华老师这样的人,他们以校为家,无私奉献,用爱与责任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温暖与关怀中茁壮成长。因为,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教育史上永不磨灭的丰碑。(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王凤军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