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之光——傅华微信中的精神传承与时代共鸣 (二百零五)时间:2025-09-07 前 言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当代活雷锋”——吉林好人傅华。 他10岁开始学雷锋,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整整62年,好事做了数万件,日记写了约有436万字。 对此,中国雷锋报隆重推出塞北雪的文章,对傅华老师学雷锋的事迹进行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塞北雪 傅华2017年10月的10则微信语录,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雷锋精神的历史坐标与当代实践。从与郭明义的精神共鸣,到对党员责任的深刻认知;从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到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这些文字背后,是一位老党员对精神信仰的执着坚守,更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傅华老师在读《雷锋》 文静摄 一、精神同频:跨越时空的信仰共鸣 傅华与郭明义虽相差五岁,却有着惊人的精神同频。作为共同经历过火红年代的“50后”,他们“同受毛泽东思想熏陶,同被雷锋精神感召”,这种共同的时代记忆成为精神共鸣的基础。傅华在微信中多次提到“与郭明义思想相通”,不仅因为两人都将学习雷锋内化为生活习惯,更源于对“共产党员要为人民奉献一切”的信仰共识。 在傅华看来,郭明义“心中有爱、一心向善”的境界,正是雷锋精神的当代延续。当郭明义说出“为党和人民奉献是天经地义”时,傅华深以为然——这种不掺杂功利的奉献自觉,与雷锋“甘当傻子”的精神一脉相承。两人都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奉献不是道德绑架,而是信仰驱动下的生命自觉,是“公字占满心窝”的自然流露。 2012年3月2日在北京傅华与“当代雷锋”郭明义在一起 刘然摄 傅华特别强调郭明义事迹的“真实性”。与“假典型”不同,郭明义的善举是“几十年做出来的”,这种真实让榜样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如他所说:“只有真学实做的人,才能让人信服;总怕吃亏的人,永远学不来这种境界。”这种对“真”的坚守,恰恰是雷锋精神在当代传承的关键。 二、信仰之力:穿透世风的精神定力 “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撑”,傅华的这句话,道破了他与郭明义共同的精神密码。在他看来,雷锋、焦裕禄、郭明义之所以能在不同时代坚守初心,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这种信仰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把生命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的具体行动,是穿越世风变幻的精神锚点。 傅华对“人生两种方式”的思考颇具哲学意味。他引用高尔基“腐烂与燃烧”的比喻,将贪官污吏与雷锋、焦裕禄做了比较,指出前者“留下垃圾”,后者“留下光和热”。这种价值判断背后,是对“人为何而活”的深层思考——当一个人将“无私奉献”作为人生最高境界,就能如郭明义般“在奉献中感受幸福”,实现精神的永恒。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傅华格外重视“以信仰育人”。他推崇“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因为这种“现身说法”最具感染力。作为41年教龄的老教师,他深知:只有用信仰者的实践去影响他人,才能让雷锋精神从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生活范例,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三、党员之责:从精神认同到行动自觉 “党员要把郭明义的话当作座右铭”,傅华的这句话,彰显了对党员责任的清醒认知。在他看来,郭明义“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宣言,应成为所有党员的行动准则——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是落实在“深入基层听民意”、“解决百姓疾苦”的具体行动中。这种“真学实做”的要求,与他“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傅华老师在前郭县人民政府院内“为人民服务”石碑前留影 冬冬摄 傅华对“得民心”的理解颇具现实意义。他提出“网络问政也是听民意的方式”,体现了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把握。在他看来,无论是传统的“深入基层”,还是新兴的“网络问政”,核心都是“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因为“解除百姓疾苦,还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深得民心”。这种将雷锋精神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思考,让精神信仰有了更广阔的实践维度。 作为老党员,傅华始终将“使党旗更加鲜红”视为责任。他认为郭明义“在岗位、家庭、社会都起模范作用”,为党员树立了标杆。在他看来,每个党员都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党的形象。当更多党员如郭明义般“言行一致”,雷锋精神就能真正融入社会肌理,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精神动能。 四、生命之思:平凡人生的境界升华 “做人要有良心,做好人要有境界,做大好人要追求无私奉献”。傅华的这句话,勾勒出他的人生境界论。在他看来,“良心”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境界高”是一个好人的标志,“无私奉献”则是大好人的人生境界的最高追求。这种层层递进的认知,与他“善小而为、坚持一辈子做好事”的实践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精神成长路径。 傅华对“难与不难”的辩证思考充满智慧。他坦言“做好人难”,但越是“难”越要坚持,因为“难”恰恰是对人生信仰的考验。这种“知其难而为之”的勇气,源自他对“奉献使人幸福”的深刻体验——就像郭明义所说“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傅华也在54年的坚守中体会到:物质的匮乏远不及精神的丰盈,他对郭明义的人生感悟感同身受。 在生命的暮年,傅华的思考更显深邃。他将郭明义视为“雷锋传人”,实则是在确认精神传承的脉络——从雷锋到焦裕禄,从郭明义到自己,这条精神之河从未断流。当他说出“不管世风如何,都动摇不了我们的意志”时,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精神定力,更是一个民族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傅华的10则微信语录,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信仰的坚定、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他用一生的实践证明:雷锋精神不是过时的口号,而是穿越时空的精神之光;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追逐的生命境界。在傅华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人如何通过信仰的力量,在岁月中铸就的精神丰碑,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既是一个人的精神史诗,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待续) 编辑:蒋国辉 责编:程 进 值班:任安广 |